護初心,傳承專業──從護理角色談起《志為護理》24卷4期

文/賴寧生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在臺灣,護理師長期肩負著第一線照護的責任,是醫療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從病人入院的第一刻起,到出院甚至返家照護的延續過程,護理師始終是最貼近病人與家屬的一群。護理師不只是協助醫師在臨床醫療照護的左右助手,更是能夠主動發掘病人健康問題,透過身體評估、擬定並提供照護計畫的專業實踐者。尤其在當前高齡、少子化與慢性病盛行的社會背景下,護理專業的價值愈加突顯,涵蓋層面更從急性照護拓展至長期照護、社區健康、心理衛教與安寧療護等各個面向。然而,值得我們省思的是,當護理專業的角色愈來愈多元,其所承擔的壓力與挑戰也隨之攀升。人力不足、輪班制度、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乃至護理師在醫療體系中常面臨專業地位不足與尊重不對等的困境,這些都是目前臺灣護理發展亟需正視的問題。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護理師付出了無數的心力與代價,卻也讓社會重新看見護理師的重要性。當社會對護理的期待日益提升,如何支持護理師穩定職涯、提升專業滿足感,是我們醫療體系共同的責任。

在這樣的背景下,「護理職業的傳承」成為穩固護理專業根基的重要力量。傳承,不只是家族之間的職業接續,更是一種經驗、價值、文化與信念的延續。在大林慈濟醫院有相當比例的護理人員,是因為家中有護理背景的親友而選擇踏上這條職涯之路。這種代代相傳的影響,不僅促進了專業知識的早期接觸與理解,更在價值觀與使命感上,潛移默化地建立了堅定的護理信念。在臨床實務中,一位具備經驗的前輩,往往可以透過言傳身教,影響整個世代的年輕護理人。從基本技術操作,到面對病人與家屬時的態度應對,這些日常中看似微小的互動,實則深具啟發與意義。此外,護理的傳承也涵蓋組織層面的制度建置。醫院與護理教育體系若能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實習機會與專業升遷路徑,便能有效留住護理人才,並讓經驗得以有系統地傳遞與發展。我們應該鼓勵更多資深護理人員投入教學與輔導,形成一種「帶領者文化」,不僅教導操作技巧,更傳遞正向態度與臨床倫理,讓新世代的護理師不只學到知識,也能感受到這份職業的尊嚴與光榮。

為讓護理工作更加智慧化與人性化,本院積極推動行動護理APP 系統。透過行動智慧的照護系統裝置,使護理師能即時掌握病人生命徵象,大幅提升照護效率與安全。同時,讓護理紀錄與醫療資訊能夠床邊即時完成,降低紙本錯誤與護理工作的負擔。此外,藉由Power BI 進行護理品質指標管理及分析,可及早預警與預防,落實以人為本的安全照護模式。除了,院內的護理智慧化轉型,本院也深耕社區長照與健康促進服務,配合長照2.0 政策發展,建構社區整合照護模式;結合出院準備服務與社區居家照護資源,協助長者從醫療機構順利銜接至社區與家庭,並透過定期的健康講座、篩檢、社區營養指導等活動,推動健康老化的實踐。尤其對於慢性病、高齡與失能者族群,提供復能照護與個案管理,減少再住院風險,實踐全人、全程、全隊與全家之照護理念。

2025 年,也是大林慈濟醫院創院滿25 周年的重要里程碑,25 年來,全院護理師始終扮演著醫院發展的堅實後盾。從創院之初人力資源有限、環境設備待建置的草創期,到今日成為雲嘉地區唯一的準醫學中心的穩健成長,我們所有的照護品質與病人滿意度的提升,都有賴於護理團隊的默默耕耘與努力。在面對病人的痛苦與家屬的焦慮時,是護理師不辭辛勞地陪伴與安撫;在緊急醫療或疫情爆發的關鍵時刻,是她( 他) 們日夜輪值、守護生命。我們的大林護理人,無論在專業技術或人文關懷的表現上,都深刻體現了「慈悲喜捨」的醫療精神。

在此,我要誠摯地感謝每一位在這25 年中為大林慈濟付出過的護理同仁,感恩您們用雙手傳遞希望,用心守護每一位病人的健康與尊嚴。這份照護,不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深刻的社會承諾與心靈契約。未來,我們將持續投資於護理教育、師資培育、職涯規畫與人文涵養,讓護理專業在大林這塊土地上,不僅能世代相傳,更能持續創新與昇華。讓我們一起攜手,以更強韌的信念與溫柔的力量,迎向下一個25 年。願每一位大林慈濟醫院的護理人都能持續感受到這份職業的價值與光榮,也讓護理的專業傳承,如涓涓細流,潤澤醫療的土地,終將匯聚成堅不可摧的照護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