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善循環,因緣不思議《志為護理》23卷1期

文/鍾惠君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

每年慈濟的歲末祝福是慈濟家人歡欣團聚的時刻,「願慈濟因緣不息,普渡眾生上慈航」,在2024 年1 月28 日,花蓮慈濟醫院多達1,158 位同仁齊聚花蓮靜思堂,全球連線。經藏演繹深入法髓,最後一場歲末祝福,眾人高唱〈慈濟功德會會歌〉聲中,共同見證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職工、榮董共計52 位完成受證及點燈祈福後,圓滿第35 受證場次歲末祝福。有證嚴上人的福慧紅包,有《無量義經》法髓傳頌,有新發意菩薩的傳承,有法親家人的道心相依,感覺似菩薩在人間,有慈濟真好!其中還有幾位護理職志合一,其中去年獲全臺十大優秀急診護理師的急診室副護理長張雅雯說:「受證的時候其實是很感動,我在上面也哭了,受證後的改變,我會在工作上更關心那些貧苦的人,更能體諒家屬的心情。」這正是護理從佛法中體認人本關懷的本質。

慈濟已走入第58 年,慈濟志工分布67 個國家地區、慈善援助高達133 個國家地區,慈濟與聯合國及全球NGO 合作,2023 年海外賑災的扶困受益人次超過45 萬,臺灣大米外援受益逾79 萬人次,為烽火難民的援助逾58 萬人次受惠。當長期的教育援助與培訓的志工逐步自立,如螢火微光在地生無量,正是全球在地化善循環。今年我們護理部迎接第一批來自菲律賓的護理佐理員,成為臨床照護的最佳工作夥伴!這群年輕的孩子是上人的孩子回到心靈的故鄉。因緣源自2013 年11 月8 日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分會第一時間前往重災區獨魯萬市勘災,在這座滿目瘡痍、猶如廢墟的城市,慈濟啟動了「以工代賑」的救難創新作法,將原先要發放的救助金轉化為工資,以一般工資兩倍的薪酬五百菲幣(約390 元臺幣),鼓勵災民打掃清理家園。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有這種好事,第一天只來了六百人,後來人愈來愈多,19 天下來,超過28 萬人次災民參加。智慧救災,在世界種下慈悲。當年這些受助孩子只有11 歲,而藍天白雲慈濟人來到獨魯萬市的奧莫克「走在最前,做到最後」,鼓勵鄉親拾起打掃工具清理災後街道,修建房舍,復學復工,逐漸回歸生活,翻轉人生。這群孩子申請獎助學金來到慈濟科技大學就學,畢業後在慈濟醫院就業,領到了第一份薪水,很歡喜的寄回家孝順父母。這樣的善循環,真的是因緣不可思議啊!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除了守護民眾健康日常之外,對於國際醫療任務亦全力以赴。在另一個非洲大陸國家史瓦帝尼,訓練有素的社區衛生推廣員正在關懷懷孕6 個月的16歲小媽媽到衛生所定期產檢的重要性;在印尼慈濟醫院完成第一例骨髓移植的個案;越南的阿福將抗癌後康復上學的開心影片傳回給在臺灣治療過他的醫護團隊。當然,在臺灣更多一則又一則令人歡喜的重生訊息,曾經心跳停止的病人再次參加路跑,18 歲產後心跳停止女性經急救後完全恢復健康……生命的奇蹟總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人生有苦難,菩薩及時現身救拔;世間黑暗,菩薩提燈來照亮。因此,上人常說人人都要感恩,珍惜時間與空間,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能否盡本分,發揮良能。在慈濟稱護理為白衣大士,護理人員穿著白色制服,象徵純真與無私,視病如親、付出無所求,一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寬容真誠,那裡有需要,就往那裡去,適時的補位,不論處於那一個空間,都能多角色、多良能地付出,令人由衷感恩、讚歎!

疫情之後護理勞動力成為照護產業的經濟籌碼,世界衛生組織雖聲明不得向第三世界國家出口護理勞動力,但照護人力缺口仍是一個嚴重問題,尤其偏鄉醫療更顯困難,在科技輔助及國家資源挹注或許可以補強先天上的距離成本,但人本醫療的情懷,卻是眾裡尋他千百度。從上人發心在花蓮蓋醫院,弟子們深知是一個艱難的宏願,但人人捲袖上街勸募,掃陸橋、賣煎包……難忘開工動土時上人強忍淚水的那一幕,那一鏟下去,每二週都要付出的工程款是多麼沉重的負擔,而建院經費還遙遙無期。一路行來,花蓮慈濟醫院升格醫學中心持續守護東臺灣轉眼三十多年,第一屆護專護理師的女兒已是本院的優良護理師,護理師在本院出生的寶寶長大成人,如今也是本院護理師之一。《志為護理》期刊彰顯慈濟護理人文,納涵許多護理典範故事,從新手到專家,也有「阿長聽我說」的交流平臺,更特別的是有白袍醫師對護理人員的感恩回饋。

慈濟護理人文的最終展現,轉化為對病人的愛與關懷。期待在偏鄉的人我之間都能結一分善緣,吸引更多有緣人來到心靈的故鄉,成為守護生命與健康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