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人文寬廣護理心靈 遼闊護理照護《志為護理》22卷2期

文/張梅芳 臺中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

加入慈濟這個溫暖的醫護大家庭已逾8 個年頭,執業護理超過50 年資歷的我,仍然熱愛護理,而護理也是我願意奉獻畢生的志業。

傳統的護理教育講究護病關係,教導護理師視病如親的病人照顧,不僅僅減緩其生理病痛需求的不適,更要適時傾聽,給予安慰與關懷,減少焦慮和恐懼。護病關係為醫療照護體系的大環節,且對病人病情發展及預後有重大的影響。但對每天工作時間分秒必爭、扛著龐大工作壓力的護理人員來說,要做到分分秒秒微笑面對病人,發揮同理心的照顧,往往到後來因達不到標準,反而引發護理人員的內疚與無助。有些護理人員清楚自己的情緒,打從心底不希望情緒影響臨床表現,但護理人員也是有個人情感的普通人,也只能做到能力所及之處,所以某種程度上護病關係還是會受影響。我自己也曾在漫長職業生涯中,多次遇到這種情緒瓶頸而束手無策。

加入慈濟工作後,因緣際會參加了許多人文活動,像母親節、慈濟日、浴佛節三節合一的活動、慈濟手語演繹、慈濟社區推廣素食、人文營隊等,經由各式各樣的人文活動,短暫跳脫臨床工作,沈浸在純真人性美善的氛圍,時而感動落淚、時而撫慰內心受傷的自我,我真正感受心靈得到適當的滋養!另一方面浸淫不同人文活動,看見眾人合和互協,為著實現利他而付出的心寬念純,我也獲得更豐富的精神動力──「感恩、尊重、愛」!

參與人文活動也能跟來自不同領域、各有專精所長的慈濟人互相交流,學習分享到不同特色的待人處事方式,理解慈濟人如何將證嚴上人的教導,落實在生活與工作。更重要的是有機會常常聆聽證嚴上人的藉境開示,高深佛法義理透過上人深入淺出的譬喻與指引,常常可以從別人的真實案例看見微光中透亮的人生智慧,映照到自己個人的遭遇,如同站在山巔遙望,他人的智慧化為無垠的視野,更寬廣了自己的心靈,遼闊了心胸。參與慈濟人文活動,我慢慢體解了上人的引導,我學習到──不論順逆,凡事感恩、尊重,最終初心的願與愛,自然而生,也感覺到心理素質與能力更為增強。

護理工作長時間與病人或其家屬相處,護理人員心理素質的強壯健康是維持護理工作品質很重要的一環。加入慈濟又有幸參與這許多動人的人文活動,讓身為護理人員的我更懂得常懷「感恩的心」,更能同理和更有耐心與病人、家屬溝通,也更了解如何以愛心去化解可能的衝突。進而在管理護理部這個大家庭時,也更能以團隊心和護理人的使命去組織分工。

我更鼓勵辛苦的護理同仁,在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前提下,有機會就參加人文活動,短暫跳脫忙亂又有壓力的工作現場,全心投入以利他為目的的活動,就像電力不足的手機,有了行動電源滿滿挹注,隨時就能轉化低潮,轉身又帶著智慧能量,進入護病第一線!

我與護理幹部常常參與經藏演繹,從手語練習到經文唱誦,都是一段靜寂清澄的好時光,律動中輕閉雙眼,隨著樂音經文,舉手投足彷彿籠罩在佛法淨土。上人常讚許演繹好美,我體會這美發自於人文陶冶,內心有了能量,就能在護理忙碌的工作上沉靜下來,從內心聆聽病人、聆聽疾病,面對不同病人與家屬的各樣需求時,心裡也能有一些空間,收容這些需求,再依序處理解決。

依據ICN 定義,「護理」是改善個人與群體健康的專業,是對處於所有情境、無論是疾病或健康各年齡層的個人、家庭、團體及社區,給予自主性與協同性的照護。廣義的護理定義涵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及生理/心智疾病、失能與臨終者的照護,參與健康政策擬訂、病人與健康體系管理、以及衛生教育;要有這些面面俱到的能力,非常不容易!可見擁有健康身心靈的護理人員對健全的護理體系實不可缺。從個人力行的經驗,我肯定慈濟人文活動的身心靈培養,能讓慈濟護理人員在工作之餘保持隨時充電的狀態,也是完善護理倫理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