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合作守護精神健康《志為護理》22卷3期

文/吳盈瑩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小學時候最愛的課程就是「生活與倫理」,課本薄薄的,文字不多,圖片多,而且是彩色的,內容大部分是故事,不會很艱澀,例如:勤學、負責、知恥、寬恕、守法、孝順等等,當然也包含了「合作」。所以在學生時代我們常常被要求分組討論、小組作業等等,包含醫學生時期也是,我們會被分組然後去各科見實習,強調團隊合作的概念和氛圍。我想我知道什麼是「合作」。

當我剛進入精神科專科訓練,尤其值班時刻,常常接到護理師來電表示病人有狀況,要醫師來處理。當時心態不成熟,雖然嘴巴上沒說,但心裡總是想著「為什麼這樣也要打給我……」,直到一位前輩提醒我:「我們是一個團隊,沒有人要故意為難對方。」這才恍然大悟。過去的合作是被指定、設計好要「合作」;進了臨床,尤其有了執照,再也沒有「老師」這個角色去刻意把我們組合在一起,「合作」的概念必需是自發性的、內建的,從被動配合變成主動合作。尤其精神科,不僅醫師和護理師,還有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和社工,一個團隊共同照顧病人。

在我認知,精神科急性病房的護理人員包含護理師、專科護理師和護安。和病人相處最久的就是護理師,除了一般護理專業,他們也提供心理支持和危機處理。護安大哥們就是病房的守護者,守護病人安全也守護同仁們的安全,在危機處理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病房產生衝突或暴力時,經常第一時間去處理的就是護理人員和大哥。這幾年每次在病房處理暴力,很感謝大哥和護理人員都會站在我兩側、更靠近病人的位置,比我承擔更高的風險,他們好幾次就被病人攻擊造成職業傷害。

我覺得精神科醫師在團隊裡的比重相對沒有其他內外科那麼強烈。精神科處理更多「人」的問題,這類問題時常不是單純醫學知識可以解決,反而人格的特質、人生的歷練、非醫學的知識更可以協助到病人。處理精神科病人往往沒有一定或絕對的方式,雖然是主治醫師,但我有時會陷在自己的迷思,模糊界線,失去方向,很幸運有經驗豐富的專科護理師可以討論,幫我重新釐清核心問題,共同做出最適當的處置。

精神科專科醫師口試時,考官要求每位考生針對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擬定相關治療計畫。醫師開立藥物僅能處理生理的其中一部分,幾乎無法處理另外兩者,醫師也無法獨立處理好這兩個區塊,由此可知,跨團隊合作在精神科醫療的重要性,需要搭配多方專業知識和技能,聯合不同領域專業人士共同協助患者從心理和身體上康復。

透過團隊合作,每個人的專長和優點都能夠被發揮,同時也能夠學習和成長,建立更緊密的工作關係。因此,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關係是精神科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

攝影 / 洪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