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芳如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專科護理師
「你以後想做什麼工作?」這句從小被問到大的問題,對我來說,答案似乎不是特別明確的志向,而是命運安排下的剛好選擇。我並不是從小夢想成為護理人員,而是因為當年考試分數剛好,加上母親一句:「護理不錯啊,穩定、實用,也能幫助人。」於是我踏入了這條路,也在這條路上逐漸理解、喜歡、深耕。
我的姊姊同樣也因考試分數和家人建議而選擇就讀護理。她比我早幾年進入職場,畢業後進入高雄長庚醫院服務,是家中第一位成為臨床護理人員的成員。我則是在五專畢業後回到雲嘉地區,進入大林慈濟醫院。很巧的是,那年正逢SARS 疫情爆發,護理工作頓時籠罩在染疫甚至死亡的風險中,母親一度後悔:「怎麼會讓兩個女兒都走上這麼危險的工作道路?」但我與姊姊卻沒有懷疑過我們的選擇,那一年,也讓我對護理的責任與價值,有了最直接也最深刻的體會。
生命中總有一些時刻讓我們更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父親突發心肌梗塞離世,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深刻經歷家屬角色的無助與悲痛。在那段日子裡,我和姊姊一同協助母親處理醫療與後事安排,那時的我們的感受是身為護理人員能幫助到家人真好,我們懂得病情判斷、醫療流程,能在混亂中給出理性建議,也能成為家人的依靠。
幾年後,爺爺因心肌梗塞OHCA 緊急送醫,儘管成功恢復心跳,但高齡與多重器官衰竭的狀況,讓我們選擇走向安寧療護。那一次,我與姊姊各自的臨床專業又再次發揮價值。我在外科病房熟悉安寧照護,姊姊則是急診資深護理師,熟稔OHCA 應變。我們攜手陪伴爺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也再一次感受到,護理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支持力量。
工作多年後,姊姊從急診轉任外科病房,而我正好獲得轉任外科專科護理師的機會。她鼓勵我:「有機會就要去嘗試,學習會讓人更成長。」我也在轉換角色的過程中,從以往向她請教急診經驗,變成現在向她解說術後照護重點與併發症防治的那個人。
我們姊妹倆在不同領域中發展,但回到家的時候,總能找到共同的語言與交流空間;討論護理個案、彼此分享病房現場的挑戰與感動,也讓彼此在專業中持續前行與精進;這不只是「傳承」的實踐,更是一種陪伴與共成長的過程。
如今的我,已不再只是那個因「分數剛好」而走上這條路的女孩。從臨床到人生,護理的價值逐步在我心中累積與厚實。它讓我有能力在家人最脆弱時提供支持,也讓我在職場中成為病人信賴的對象。
我相信,護理的傳承,不只是知識技能的交接,更是價值與信念的延續。未來的路上,我也希望將這分陪伴生命、尊重人的專業精神,繼續傳遞給更多的後輩、學生與同仁,讓這分職業的溫度,繼續在每一個需要的角落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