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夏子 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隨著臺灣社會的多元化,醫療照護面臨越來越複雜的挑戰。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逐漸增加,護理人員除了需要專業技能,還必須具備文化敏感度與理解力,才能提供全人照護。因此,培養跨文化照護人才已成為護理教育中的重點課題。
高夏子老師(左三)帶學生到臺東池上多元照顧服務中心實習。穿亮藍運動衫為關山慈濟醫院居家照護組督導古花妹。
多元文化社會 培養跨文化能力
隨著新住民、移工和原住民等多元文化群體的增加,醫療照護的挑戰也在上升。跨文化照護是根據患者的文化信仰、語言和習俗來提供個別化的醫療服務,以避免因文化差異引發的醫療問題。語言障礙、健康信念差異和文化禁忌等因素,常影響醫療服務的成效。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具備文化敏感度,才能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在護理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度至關重要。教師透過實際案例和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化適切性的核心價值,並學習如何根據病人的文化需求調整護理計畫。這不僅能提升護理照護成效,也能增加護病關係和病人的滿意度,從而提升個案健康。
原住民健康與文化安全
在跨文化照護中,原住民的健康與文化安全尤為重要。臺灣原住民族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深刻影響了他們對健康的認知。例如,原住民的健康觀念與西方醫療模式有所不同,這要求醫療人員在提供照護時須尊重、理解並融入其文化背景,以確保提供符合文化安全的照護。透過跨文化照護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學生可以了解原住民文化的特殊性,以原住民族的傳統療法為例,某些原住民病人可能希望同時進行傳統儀式治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理解及尊重他們的文化,並與他們協調安排,讓現代醫療和傳統信仰能夠共存,增強病人對治療的接受度。學生學習如何在這些文化脈絡中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這樣的學習不僅能減少文化衝突,還能提升原住民的醫療可及性,進一步解決健康不平等問題。
考量文化差異的健康照護方式,重點在於提供符合個體文化背景的適切性服務,以提升照護品質。
具備文化敏感度 從尊重開始
在教授的一門「跨文化照護」選修中,強調提供符合個體文化背景的適切性服務的核心概念,例如文化敏感性、文化適應力、有效溝通與公平照護等。以理解族群的飲食文化為例,不同的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與其生活環境和傳統習俗緊密相關,例如,某些原住民族有狩獵和特別的飲食習慣,這對他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有重要意義,需要理解這些飲食習慣,並提供適當的健康建議,例如如何在保持傳統飲食的同時,控制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現代疾病的風險。穆斯林病人的齋戒禁忌,在齋戒月期間禁食禁水時,醫療團隊在不危及生命狀況下商討調整治療計畫,並提供符合齋戒規範的飲食。
在課程評量中,學生們提出了如何提供具文化適切性的健康照護的看法;他們強調應以病人為中心,尊重其文化背景,了解病人的文化信仰、生活習慣和禁忌,並根據這些特徵調整健康照護方式。學生們學習到應該多利用查詢資料或向專家請教,來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他們認為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是主要挑戰,語言不通可能導致護病關係中需求與照護間的衝突,而文化禁忌和習俗的誤解可能引發醫療糾紛。因此,學生們認為需要更多時間來學習不同文化,並通過練習來提升跨文化能力,以應對這些挑戰。
高夏子老師帶著學生照護社區長者,圖為為長者修剪指甲。
訓練多元文化溝通技巧 提供個人文化需求照護
文化適切性照護能夠拉近護病關係,讓病人感受到尊重與溫暖,能減少文化差異引發的誤解和衝突,進而增進護病關係,促進醫療照護成效,提高病人滿意度。同時,醫護人員也能從中學習不同文化,增強自身的文化能力,創造除專業外更具人文與溫度的醫療環境,改善個案健康結果。
跨文化照護人才的培育不僅是護理教育的關鍵課題,也是應對多元社會需求的必然趨勢。護理人才的培養包括提供文化適切性照護、文化敏感度、多元文化溝通技巧以及原住民文化安全等面向。
隨著多元文化照護需求的增加,培養護理人員應對文化挑戰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也建立多元文化包容與和諧的社會氛圍。未來,隨著跨文化需求的持續增長,跨文化照護人才的培育將在醫療體系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護理教育需要持續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幫助護理人員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遷,並為病人提供更具個人化且符合文化需求的照護。
學生體驗實作原住民手工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