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救護線上的護理鳳凰志工 鄒明耘 花蓮慈院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志為護理》23卷3期

文/林芷儀 圖/鄒明耘提供

高頻鳴笛、紅色警示燈,呼嘯而過的消救護車,奔馳在搶救生命的路上,熱血的鳳凰志工「消防救護義消」,雖然不是消防人員,卻跟著消防人員一起坐上救護車出勤,搶救生命,日夜不息。

花蓮慈濟醫院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鄒明耘,是慈濟大學護理學系103 級校友,因為熱愛生命,她在大學期間加入花蓮縣消防局自強分隊救護義消,分秒必爭地在鬼門關前搶命;回到醫院,她用細緻溫暖的照護,陪伴傷造口病人慢慢痊癒。

「無論是在醫院內或醫院外,只要是能幫助人的事,做就對了。」秉持熱心救人的信念,肩負起救護義消跟護理人員兩種身分的使命,鄒明耘堅定前行在助人的道路上,樂此不疲。

喜愛大自然 憧憬緊急救護

家住臺北內湖,小時候的鄒明耘是個好奇寶寶,喜歡觀察花草樹木,她還有一本心愛的植物圖鑑。父母從事廣告業,教育方式開明,他們鼓勵明耘體驗嘗試有興趣的活動或營隊,潛移默化中,養成她活潑開朗的性格。

高中讀自然三類組,明耘還當過班聯會主席,玩社團兼顧學業,成績還不錯。高三規畫未來志願時,她原本想讀植物病理系,但想一想,自己的個性較外向,如果每天在實驗室做研究可能會待不住。後來,她看了幾部日本醫療劇,被劇中英勇搶救生命的熱血身影深深吸引,「像劇裡演的那樣,醫師、護理師從醫院出發到事故現場救災救護,我也很想要去執行緊急救護!」懷抱著救命助人的夢想,她考量醫學系門檻較高,就鎖定要考護理系。

大考如常發揮,明耘陸續到三間公私立大學的護理學系參加面試,其中一間就是慈濟大學,因為在城市裡長大,她很喜歡花蓮的山海美景,對慈大校園的清幽環境印象深刻,經過一番思考,決定成為慈濟大學護理學系新鮮人。

加入鳳凰志工 學以致用樂助人

大學開學,明耘認識許多新朋友,護理學系的課程也很豐富,她簽下三年公費生,規畫自己畢業會留在花蓮慈院工作、讀研究所。新生活順利上軌道,她卻突然有點迷惘,其實明耘一直預想未來在醫院急診或急重症單位服務,有機會能到事故現場參與救援,但在護理系課程中才發現臺灣沒有這樣的制度。「那時候心裡很掙扎,因為我想到事故現場執行到院前緊急醫療的救護。」

消防局出動的救護車一定會到事故現場救援,明耘查到消防局有招募「鳳凰志工」救護義消的資訊,把握機會,先報名慈大急難救護課程,考取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正式投入志工行列。明耘在花蓮縣消防局自強分隊擔任救護義消,滿滿熱忱,只要有空檔幾乎都在分隊待命,同學笑說她都在學校、宿舍、慈大對面的消防局,三點一線。

「救護,救護,趕快出動!趕快出動!」收到緊急通知,消防義消配合消防人員整備出動,通報內容通常很精簡,只知道是車禍或疾病、以及事故地點,坐在奔馳的救護車內有點忐忑,因為無法預測現場會面對怎樣的狀況。問起第一次的出勤經驗,明耘說:「我一直想著現在要做什麼、執行什麼的救護步驟跟方式,所以會忘記當下的場景,就不太會害怕或緊張。」

回憶曾搶救的現場,有車禍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需要輪流CPR 壓胸,也曾搶救在浴缸急產的孕婦、在水中撈出新生兒,或是救援輕生想不開的民眾,甚至是已經碳化的大體……。各式各樣的事故現場,好像看遍人生百態與世事無常,搶救生命分秒間,明耘發現護理專業在緊急救護時刻發揮很大的功能。「一開始在學緊急救護技術,所有技術都是硬背,但是我一邊學習護理,把學理加進來之後,就知道為什麼要問病人這些疾病問題、為什麼要做這些評估,可以對應到病人疾病的真正狀況或問題。」

創社自救利他 搶救生命的喜悅

右圖:疫情期間,出動緊急救護需穿著完整防護裝備。

投入救護義消服務社會,明耘的校園生活同樣不留白,她活用急救經驗,和朋友成立「加倍愛救護社」在校內推廣基本救護技術:CPR、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骨折的固定包紮止血法等,社團還配合學校運動會或游泳比賽設置救護站,她也常在課餘時間到保健室當衛保志工,幫忙受傷的師生擦藥包紮。

因為喜歡親近大自然爬山健走,明耘與同樣喜歡登山的醫學系黃捷傳(現花蓮慈院急診部住院醫師)共同成立慈大登山社,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訓練體力登百岳,還推動登山安全,自助助人。「因為我們是創社成員,就把山難跟緊急通報流程設計出來,還邀請家醫科陳志強醫師來教登山醫學課程。」她笑說,雖然加倍愛救護社因為具專業性問題只維持三年就解散,但登山社至今還在運作,很感謝後來的學弟妹持續推動。

實習期間,明耘在台北慈濟醫院學習產科,在花蓮門諾醫院學習精神科,其他科別都在花蓮慈院實習,白天在醫院服務,晚上到消防局執勤,生活很充實。有天晚上分隊接到通報,有一位婦人在家中突然倒下,家人呼叫都沒有反應,救護人員趕到現場後發現婦人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立刻進行CPR,緊急送往花蓮慈院急診,檢查後發現是腦血管瘤,由醫護團隊接手搶救。

這件救援任務看似告一段落。沒想到幾天後,明耘在實習的外科病房驚喜遇見那位病人。「我看到有位病人很眼熟,就仔細看她的入院經過,上面寫著在家裡倒下OHCA 被一一九送來,發現有腦血管瘤、做手術搶救……,她就是我們那天晚上CPR 急救的婦人!」親見病人從沒有生命徵象到恢復健康,明耘覺得很感動,醫護團隊與警消人員在救護線上通力合作,聯手在鬼門關前搶人,挽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這就是她擔任護理師跟救護義消的動力。後來婦人的女兒認出明耘就是那天到家裡搶救媽媽的義消,特別向她致謝。

事故現場的環境或許不明亮也不乾淨,執行CPR 搶救前也不可能先把地面清理乾淨,如果是處理車禍事件,就一定是在馬路上,救護人員必須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注意自身安全。明耘的父母最初很擔心當救護義消容易遇到危險,但他們沒有限制她,因為理解女兒是在做正確且有意義的事。

累積照護經驗 服務中找興趣

慈大畢業後,鄒明耘進入花蓮慈院合七病房服務。她笑說其實當時很不甘心,因為自己有擔任救護義消的實務經驗,一心想在急診或急重症單位工作,她鼓起勇氣,寫信向負責人事業務的鍾惠君副主任(現護理部主任)詢問能否調單位,「惠君主任建議我,可以先累積病房經驗再輪調,我又請教能不能調到傷造口中心。」

明耘在大學期間就規畫,如果未來是急重症單位,就要考專科護理師;如果在一般病房服務,就想當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經過詢問,花蓮慈院資深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許美玉建議,先有三年的臨床經驗,拿到N2 以上資歷再學習傷造口會比較適合,真的有興趣也可以先參加臺灣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就是被小打槍,哈哈。」她後來乖乖去合七病房報到,或許老天自有安排,合七病房收治一般外科跟泌尿科病人,常會遇到造口的住院病人,明耘趁著傷造口護理師幫病人換藥時,仔細學習造口護理,她也真的參加傷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在學會課程中吸收更多專業知識,加深對傷造口護理的瞭解。

在合七病房服務快兩年,花蓮慈院傷造口中心剛好有人力需求,明耘很感恩,鍾惠君主任居然記得有位學妹想當傷造口護理師,經過護理部與傷造口中心的評估討論,她順利轉調到傷造口中心,學習嚮往的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領域。

轉換傷造口領域 療傷又療心

鄒明耘首先跟著徐小惠傷造口護理師學習造口護理,一年後獨立,接著學習傷口護理,由許美玉傷造口護理師教學。因為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屬於專業照護,如果有執行實質換藥處置,須要額外支付服務及醫材費,不包含在住院費用,一開始明耘獨立幫病人換藥時很有壓力,擔心貼袋沒貼好或哪個處置失誤,可能造成病人的支出增加。她感謝學姊的強大後援:「剛獨立的時候,每次要去病房換藥之前,我都會先跟學姊演練過才出發。如果遇到有些比較困難的造口容易滲漏、或是滲液量很多貼不好,就會回去找小惠姊討論,如果真的不行就只能搬學姊去,看她怎麼換藥、吸收她的經驗,下次就比較知道這類型的造口要怎麼換。」

花蓮慈院是東部地區唯一設有傷口造口照護專屬門診的醫療機構,服務的病人通常由醫師或專科護理師評估後通知照會;大腸直腸疾病或外科疾病需要做造口時,也會在術前通知照會,讓傷造口護理師協助為病人評估定位適合做造口的位置。明耘說:「我們會先看他站著、坐著、躺著的肚皮位置適不適合,要讓病人看得到、摸得到,他才能自我照顧。也要先看皮膚上有沒有皺褶、疤痕,或剛好是脂肪堆疊有凹陷的地方,防止後續很難照護。」如果病人術後發現造口限縮或照護不便時,回診時醫師會在系統上開醫囑,轉由傷造口護理師提供傷口專業照護。

服務傷造口病人的過程,明耘覺察許多人情故事。「看到一個傷口,我會想到好幾個治療的東西,雖然每個都適合這個傷口,但是不一定適合這個病人。比方說,這個敷料可以用在這種傷口,但病人有經濟考量,他可能已經請求社工師協助,就不可能再讓他負擔較貴的自費醫材,我可能就要使用健保藥膏再加上其他輔助的東西。我們會評估病人社經的狀況,還有家屬換藥的配合度,以及病人本身的狀況,這些都要去思考。」除了理性思考,傷造口護理師還需要感性的一面。「有些末期病人會出現皮膚衰竭的情況,看起來很像壓力性損傷,但事實上不是。」當病人接近臨終,這個時候貼上敷料,其實無法改善疾病的狀況,然而家屬希望能給病人最好的、最完整的治療,傷造口護理師就會協助照護,圓滿家屬的善意及期待。

幫助病人舒緩傷口疼痛、消彌惡臭、護理造口、預防皮膚損傷及失禁皮膚炎照護……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的服務看似樸實無華卻非常溫暖,他們用輕柔的手膚慰病人傷痛,用愛陪伴病人到傷口痊癒。

細心引導成助力  DMAT 挺進災區

右圖:2024 年4 月3 日花蓮大地震,鄒明耘(右二)擔任花蓮災難醫療隊先遣小組成員,出動至天王星大量傷患聯合救護站支援。左四為花蓮慈院急診部賴佩芳醫師。

今年是明耘護理臨床工作的第六年,但她有近十年的救護義消經驗,談起對護理的體會,「就像我的傷造口跟緊急救護這兩塊完全不搭嘎,可是它可以發展的專業很多。」如同她在出勤救護時的經驗,學習護理就像扎實的基礎,明耘鼓勵讀護理的學弟妹,先瞭解自己的性格和目標,選擇最想走的科別,如果試過了不喜歡,再轉換跑道,慢慢發掘興趣或專長,延伸發展最「精通」的專業。

明耘曾在合七病房短暫帶過護理實習生,「我會先跟他們說明工作臺系統,因為會使用系統才會熟悉工作流程,當你講清楚了,實習生也會變成你的助力,他會知道怎麼幫你。」同樣的細心指導在傷造口護理也適用,明耘到病房為病人換藥時,會請病房護理師一起處置,她詳細說明,讓病房夥伴清楚每一個換藥步驟,以及未來的傷口進展變化,合力幫助病人的傷口好轉,也能降低出錯率。

「我的傷口護理訓練到現在都在繼續,因為傷口的種類更多,相對複雜。造口是要花的時間比較多,你要跟病人和家屬衛教、教會他怎麼換藥。傷口是病人很多,隔幾天就要追蹤,病人會一直累積,一個月的照會量大概是四、五十位病人,我們要等到病人的傷口癒合、出院或往生,才會結案。」傷口可以觀察變化,看著它一天比一天更好;造口則須要較長時間的衛教,明耘把病人及家屬當成自己的學生,逐步將護理傷口的技術完整地傳授給他們,有些家屬學得又好又快,甚至能帶領新手護理師一起換藥。兩種不同的成就感,讓鄒明耘收穫滿滿,她說:「看到九十幾歲的阿公會自己更換造口,真的覺得超級厲害!」

時間回到2024 年4 月3 日,地震前,明耘在花蓮慈院協力樓五樓傷造口中心準備上班,突然一陣天搖地動,她看到兩側的櫃子快要倒下,趕快躲進桌下,等震後爬出來看到辦公室裡一片東倒西歪,所幸人員平安。她心想:這波地震可能會有災情。

鄒明耘是花蓮災難醫療隊(DMAT) 的成員,震後她向護理部請示,就趕到集合點準備出動。「這次的先遣小組有急診賴佩芳醫師,我是護理師,還有國軍花蓮總醫院、花蓮縣衛生局、衛生福利部東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的成員。」先遣小組在一小時內抵達天王星大樓聯合救護站,她在現場還遇見花蓮慈院急診夜班護理長凃炳旭,「大炳學長是特搜隊醫療組,我們是花蓮災難醫療隊,是不一樣的團隊,但是都為同一件事努力。」她和隊員很快分工評估災區情況,盤點現場資源,適時配合搜救隊的援救進度,為救出的傷患做緊急醫療處置。

進修專師課程 開創職涯新方向

明耘在上大學時就計畫要讀研究所,這個目標在去年(2023 年)實現,她目前就讀慈濟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家庭專科護理師組,配合衛生福利部「家庭專科護理師FNP」師資培育計畫,是第三屆家庭專科護理師公費生。

課程除了一般護理學知識,更加著重在「評估」的部分,明耘分享:「護理師也會做身體評估,但專科護理師的課程訓練是在身評完,還要思考是什麼診斷,安排病人接下來的治療照護方向,有點像一條龍的思路訓練。」她對謝美玲老師的「進階健康評估與實驗」課程印象深刻,因為家庭專科護理師比照一般專師的考試,同樣會進行「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評估(OSCE)」。美玲老師利用花蓮慈院教學部的教室,用考照的規格教學,幫助他們更加清楚考試的思路跟模式,增強實力,為考照做好準備。

「這是一個新的職類,但是就跟我們護理的發展一樣,有很多種發展空間。」今年六月,第一屆家庭專科護理師前輩即將參與考試,明耘很期待之後學長姊分享未來的職涯方向。

毛小孩樂紓壓 堅定目標勇敢前行

聊起自己在花蓮的小家庭,明耘的先生是消防員,在吉安特搜大隊服務。兩人在消防局結緣,交往多年後步入禮堂,結婚即將滿三年。家中還有一個重要成員:黑狗Siri。「我跟先生剛在一起的幾個月,有五隻幼犬被遺棄在慈大車棚,慈大懷生社暫時安置牠們,然後找人領養。因為我一直想養黑狗,就問我先生可不可以養,他說好啊,就養了。」長大後的Siri 很穩重,偶爾會到特搜隊「上班」,這次在0403 花蓮地震搜救任務立大功的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Fancy、Wilson 都是Siri 的好朋友。

學生時期的登山興趣也延續至今,明耘和先生會帶著Siri 去溪邊玩水或步道健行,「這些戶外活動在花蓮很適合!我的狗最喜歡玩水,牠可以在水裡游一兩個小時,每次帶牠去玩水,我最舒壓。」狗狗玩水的時間就是她的放鬆時間,山區跟溪邊的訊號不太好,她放下手機,享受片刻的安靜,很療癒。

對於未來展望,因為還沒有家庭專科護理師正式就職,明耘離研究所畢業也還有一點距離,暫時且走且看。由於家庭專科護理師相較於醫院的專師,是一個更開放的職類,或許等到未來,臺灣專師像美國專師一樣能獨立開業,她可以串聯醫院和社區,提供居家傷造口服務。「美國專科護理師會與醫師合作,為社區的病人開立醫囑或是身體評估,如果病情需要在大醫院治療,也可以再轉介。家庭專科護理師就像是在社區裡專業轉介跟評估的角色。」此時此刻,她想做好手邊的事,考取家庭專科護理師證照,在傷造口中心累積經驗,幫助更多病人,還要抽空當救護義消,熱血助人。

細數成長經歷的點點滴滴,明耘感恩自己的人生路算是一帆風順,她沒有選擇簡單好走的路,而是專注在正確的目標上,勇往直前,對她而言,每一個因緣都是最好的安排,明耘用自己的方式守護生命,持續精進自己照亮他人,祝福她繼續彩繪出最豐富自信的護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