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苦難者帶來希望 - 黃詩婷 大林慈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長《志為護理》24卷4期

文/邱思晴

攝影/江珮如

在南投埔里出生長大的黃詩婷,從未想過她的護理專業會帶著她來到中東的沙漠,為受苦的難民服務……

走入沙漠中的難民營 補位擔任牙科助理

2024 年7 月,盛夏的陽光酷熱耀眼,從嘉義大林前往阿里山的公路蜿蜒崎嶇,黃詩婷隨路竹會義診團深入阿里山部落提供醫療服務,白天部落診療室裡人聲鼎沸,義診成員仔細地為部落居民檢查治療,並給予衛教。夜幕降臨,義診團員們在昏黃的燈光下持續工作,彼此交流,同時得知兩個月後部分義工將在約旦義診相見,詩婷應路竹會會長邀請,於同年9 月前往中東約旦的阿茲拉克(Azraq) 難民營義診。

詩婷一定要分享她這一次來到中東義診的經驗,雖此次是人生第二次走進難民營,但卻永生難忘。從嘉義到桃園搭機,到杜拜轉機抵達約旦,至少是二十個小時以上的交通時間。約旦的阿茲拉克難民營是中東最大的敘利亞難民收容地之一,收容了歷經戰火摧殘、顛沛流離的八萬多名敘利亞人。當詩婷踏入難民營,震懾於眼前的景象,一排排簡陋的組合屋延伸至地平線,塵土飛揚,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沉重卻又堅韌的氛圍。

為期十天的義診,詩婷跳脫醫院護理師的工作,以牙科助理的角色參與義診。本身是重症加護專業,詩婷可以勝任牙科護理?

原來她早在2016 年到斯里蘭卡義診時,便曾擔任牙科助理。雖然時隔多年,但在牙醫的指導與複習下,迅速找回了當初的記憶,快速培養默契。看診時,她一次次協助口腔檢查、洗牙、拔牙,看著孩子們張著嘴巴緊張卻又依賴地看著她的眼神,深刻體會護理功能的無國界;病人對醫療工作者的信任,不因國籍而有差別。

詩婷在義診服務的期間,遇到伊朗發射飛彈攻打以色列,飛彈劃破天際的火光閃過約旦沙漠的夜空,讓他們誤認為是浪漫的流星,誰知卻是戰火。詩婷與團隊成員一行人在回程時遭遇因戰爭而發生的班機停飛,感受前線緊張,所幸最終團員分批平安返回臺灣。詩婷在十天內短暫體會到戰爭帶給人民的恐懼,也親見看到戰亂地區的人道需求。

921 因緣 南投孩子到花蓮讀護理

1999 年921 大地震發生,雖然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但是全臺有感,埔里更是重災區,這時的詩婷剛上國中,學校建築、民宅倒塌一片,滿目瘡痍,地震之後,有許多穿著藍衣白褲的人穿梭在災區提供協助,後來她知道──這是「慈濟」。慈濟志工忙進忙出勘災、發放,協助校舍重建,對災民的真心關懷與付出,南投人都非常感動。地震過了兩年,詩婷要決定念普通高中或是職校之際,得知慈濟在花蓮有一所護理學校,在家人的建議下,詩婷覺得求得一技之長在未來出路可以更寬廣,毅然決然報考慈濟技術學院。

順利考上後,詩婷從南投來到花蓮,開始住校生活,一待就是七年,完成五專與二技學業。求學期間,護理實習與報告是詩婷的噩夢,但她與同學們互相打氣加油,熬過了最艱辛的苦讀時光,也取得護理師的國考執照。

加護病房與恢復室的臨床旅程

畢業後,她回到西部進入曾實習的大林慈濟醫院服務,展開了加護病房與恢復室的臨床旅程。

記得菜鳥時期第一次照顧口腔癌病人時,面對躁動不安、血壓起伏不定的狀況,詩婷手忙腳亂,無所適從,下班後哭著打電話給母親喊著「不想做了」。情緒宣洩過後,隔天擦乾眼淚準時回到病房工作。

當時的工作單位是兼顧加護病房與恢復室,恢復室是一個不同於加護病房的照護專業領域,但也是讓詩婷臨床經驗快速累積增長的地方;包括:病人術後照護、常見疼痛照護及呼吸道維持;有時會遇到病人帶著氣管內管到恢復室,就要學習評估拔管時機;術後遇到舌頭後倒可能血氧就會掉,要如何擺位維持病人呼吸道通暢也是一門學問,這些經驗無疑是增強臨床照護技能的養分。

見證生命的掙扎與脆弱 累積護理專業與韌性

轉眼間從畢業至大林慈濟醫院加護病房已超過16 年,在重症單位的歲月裡,詩婷看過太多生命的掙扎與脆弱,從器捐個案到重大創傷患者,從心臟手術術後照護到協助執行ECMO,她的雙手一次次承接著病人生命的希望,也一次次累積著屬於護理人的韌性與專業。

輪班與高壓的臨床環境不免讓人疲累,她曾多次動念想轉換跑道,但每次在學姊的關懷和同事間互相扶持的暖意下,最終還是選擇留下。

護理師的角色不只是病床前的守護者,也可能是跨越領域的生命協調者。在外科工作,遇到器捐個案,看到生命以不同形式延續,啟發詩婷對器捐議題的重視,進而報考器捐協調師並取得證照,希望有一天能參與器官捐贈協調,讓更多生命延續。同時,單位常收治燒燙傷患者,她自動報名參加臺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舉辦高級燒傷急救照護術課程取得證照,將學到的傷口包紮技巧回頭傳授給單位同仁,持續在臨床中進修及回饋。

從臨床到管理 加碼新病房建置

「原以為護理的舞臺就是病房,沒想到還有更多未知的挑戰。」踏入行政這條路,卻是始料未及之事,2023 年她接下單位行政業務,協助病房管理、護理人力安排及品質監控等,每一項都讓她重新認識「管理」的深度與廣度。

剛開始,詩婷常在辦公桌前莫名焦慮,因為行政事務好像排山倒海而來的感覺,怎麼都處理不完?!過去專注於臨床,護理專業盡顯,充滿自信;現在接任管理職,又變回菜鳥;面對龐雜的表單、文件與各種會議,時常懷疑自己能否勝任,甚至萌生退意。

然而在主管的帶領下,她開始學習如何在行政工作中兼顧效率與同理心,理解了「管理」是守護護理品質的根基。

詩婷在學習行政業務中還參與了新加護病房的規畫與建置,從空間設計、設備選購到施工監督,每一步都充滿未知與困難。記得改建初期,計畫收治心臟重症患者時,實地訪查才發現病房入口大門過窄,連病床都無法順利進入,氣體牆的插孔數量也不足以支撐重症需求,詩婷經由來來回回丈量,一次次與工務室和企劃室來回討論、修正,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必須思慮周到,因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到未來病人的照護、安全及同仁的工作效率。終於新病房在今年4 月正式啟用,看著嶄新的環境,就這樣從無到有開始慢慢運作,心中也是充滿感激與感恩,她明白,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正是守護生命的重要堡壘。

為別人多做一點 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詩婷回首自己的護理生涯,不論是在醫院內的工作,或是去到醫院的義診付出,也有過迷茫、挫折,但更多的是成長與收穫,始終沒有忘記當初選擇護理的初衷,她相信護理是「為生命服務,為苦難者帶來希望」。在照顧每一位患者時,她心中都默默提醒自己,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面對生命最真實樣貌的承諾。她沒有因為挑戰而停下腳步,反而透過每一次跨出舒適圈的行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護理人。每一次義診的出發,每一次哭過又繼續上班的日子,每一次在病房臨床照護中,她都告訴自己:「能為別人多做一點,就是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行政管理讓她學會了規畫與協調,並意識到護理工作不僅僅是個體層面的照護,更是系統層面的運作。一個有效率、有組織的行政管理,是提升整體護理品質的基石。護理不僅是床邊照護,更涵蓋系統管理與人道關懷。而多次的義診經驗,則讓她深刻體會到護理的無國界與人道精神。在難民營裡,面對飽受戰火摧殘的無辜生命,感受到護理的真正價值──那是一種超越語言、文化與國界的愛與關懷。無論身處何地,護理的本質都是為生命服務,為苦難者帶來希望。未來在這條漫長的護理路上,她期盼持續學習與成長,與團隊攜手為病人提供優質照護,延續護理專業在人道服務與臨床實務中的價值。

攝影/沈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