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我比較嚴格,對待學弟妹們就像我的小孩一樣愛護和教育。我把大家當自己人,盡心盡力教好、帶好。同樣的,他們有任何想法和心聲,我很願意聆聽、接納,幫助每一個人找到適合的舞臺。」李依蓉護理長說,自己也是靠著許多前輩的提攜,一步步走過來的, 只要有心,她可以做得到的,其他人一定也可以。
「我第一天報到回家就哭了,跟媽媽說我不會泡奶也不會換尿布,怎麼辦?」回想起二十一年前的菜鳥時期,生澀緊張依然歷歷。其實她的第一志願是婦癌科,當時花蓮慈院的婦兒科病床是併在同一間病房,所以照顧 4 個月大到 18 歲的兒童也是主力業務之一,然而在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乃至長庚技術學院護理科的學習歷程,皆未曾在小兒科實習過,讓新手上路的她倍感苦惱。過度期間一切從零基礎練習起,難免手腳不協調;抱在懷中的小人兒一哭,嚇到連忙還給孩子的媽,常得承受家長們「妳不是兒科的(護理師)?怎麼不會?」的關切眼神。好在秉性堅強,靠著肯學肯做,周遭學姊們悉心指導拉拔,克服難關。
兒童病房裡的「大美女」護理師
為了讓病房區的孩子認得、記住,她想到最快的方法就是自取一個特殊代號,於是自我介紹時就自稱「大美女」,名號就此傳開,不只病童們喊她大美女姊姊,護理夥伴也跟著叫;往後自己的兩個寶貝寫信給她時,信封上用的也是「大美女媽媽收」。
愛上兒科是全然的意料之外。「在小兒科服務,要讓自己的年齡跟孩子一樣才有助於互動,碰到一歲的要講一歲的話,跟三、四歲的打交道也是,所以我永遠都不會老,哈!」依蓉先天厚壯結實的身型優勢很容易給小朋友安全感,那種抱靠在肩膀上全然的信賴和溫暖,令人瞬間融化,三、四年累積下來的照顧相處經驗帶來許多滿足和成就,也讓她從生手走向熟手。
有一段時間,接連幾個兒童癌症的個案,團隊竭心盡力陪伴照顧,結果終究未如人意。「我們這麼努力,為什麼生命不能繼續延續下去?」、「小孩不就是應該要充滿希望歡笑迎向未來的嗎?怎麼我碰到的都是離開我的?」無解的挫敗感伴隨無力感,遭遇瓶頸的李依蓉一度萌生辭意,被調派到骨髓移植病房,學習沉澱和轉換心境,並在呂基燕護理長(今護理部副主任)的鼓勵下,考取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在職進修。但要重新當學生,也經過一番掙扎。
原來依蓉在小學五年級時隨父母從高雄遷居來花蓮,轉學生的日子並不好過、常受欺負,加上學業成績不佳,一度抗拒上學。往後好不容易在學習護理上找到一點自信,但她自認不是讀書的料,能免則免,基於就業需要才有動力去補習、考證照、升二技。不過此番重拾書本有別以往,「讀書讓我的工作、生活有一個目標和方向,學理知識和實務經驗互佐互證,也讓我知道原來自己的護理職涯還可以有不一樣的視野。」儘管從夜間六點半上課上到十點,下課馬上接著趕回醫院上大夜班,三年的「半工(作)半讀(書)」縱然辛苦,但是因為想要做,所以很甘心。追學歷兼充電之外,另一個更大的挑戰是,她還同時接任骨髓移植病房副護理長之職。
二○一○年花蓮慈院收治菲律賓連體嬰玫瑰姊妹卡梅 (Rose Carmel Molit) 與卡梅麗(Rose Carmelette Molit) 進行分割手術,李依蓉(右)與同仁為小病人檢查身體。攝影/蕭耀華
照護有終 關懷永續
接任骨髓移植病房副護理長時,她二十六歲,很多人問她怎麼有膽子?一開始她也自評資歷不夠,但是基燕姊一句「沒有嘗試過怎麼知道適合不適合?」說服了她,況且就算不適合也就是回到原點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實則資深護理前輩眼中的這個學妹,雖然年輕,但是配合度和悟性極高,足堪重任,最難得的是全心全意投入照護服務,每每徵得家屬的同意後,下班時間自願帶著病童到戶外走走逛逛,就是希望為他們的養病期間增添一點笑容和色彩。
依蓉說,護理是助人的工作,她從中得到很多的快樂。但或許小時候曾經歷比較暗淡的成長過程,養成了很硬、不屈服的個性,加之年少性急衝動,有時與人意見不合時會冒出些任性之舉。「在慈濟醫院我很幸運,遇到的主管和學姊一路拉拔,不管是業務或者是待人處世,都很願意教我,也很接受和包容我,提點可以怎麼改進。」
護理師的角色也讓依蓉感受到,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多更多。「有一些照顧過的小朋友後來去當了小天使,家屬仍時不時就帶來青菜水果關懷問候。」或者輾轉委託住院朋友的家人帶過來一瓶飲料和口訊,感謝依蓉對某某孩子生病期間的照顧。小小的溫馨舉動,背後傳遞的是永遠的記得,依蓉充滿感謝:「他們把我當家人,當小孩已經不在了,關係依然延續下去,我成為他們家家裡的一分子。」
在還沒有長照和居家服務的年代,她就願意主動到腦性麻痺病童家中協助更換鼻胃管。過往,病童媽媽必須要一個人把孩子抱上去九人座的車,開車到醫院來,更換了鼻胃管之後,把孩子抱回車上、載回家、再抱進門。年屆五十的婦人,要抱起四十幾公斤的大孩子,多費功夫!依蓉向主管和主治醫師報備得到答允,即帶著器材到府相援,這位媽媽不用抱上抱下、接送奔波的辛苦了,依蓉想的很簡單:「多做一點點的事情可以解決掉媽媽很大的困擾,讓孩子能遠離病痛,很開心啊!」這個腦性麻痺的孩子已經往生快十年了,但媽媽還是跟依蓉很親近,每每在路上遇到,兩人總是熱絡的打招呼聊近況。
幾年後,因應病房業務調整,依蓉回到熟悉的兒科病房。她體認到生命的長短無法改變,而照顧過的病人,不論是在哪一個階段康復出院也好,又或者是已經往生,都是不一樣的人生旅程。護病之間的交互影響不會因為病人離開而終結,每段照護過程都是一部書,讓她飽覽生命的獨特與寶貴,更能帶著祝福和感恩,將護理專業延續到下一個病人身上。「護理好像不是只有我原來想的樣子,還可以做更多。而且如果可以幫助我的病人多一點笑容、減輕一點病痛,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反覆琢磨中,找到了可以安頓身心繼續前行的力量。小病人阿平,更是幫助她溫柔堅定走在護理路上的生命導師。
小病人大教練 絕技養成終身受用
早產兒阿平甫出世就被遺棄在市郊,因先天性臍腹裂轉送到院由小兒內外科團隊施以緊急手術救命。依蓉永遠記得初見第一晚,保溫箱裡的弱小生命才八百公克重,她一隻手掌都能捧住,身上還接著一堆細如麵線的管路,這是要怎麼照顧!有沒有好好呼吸?管線有沒有鬆脫?……從半夜到天明的上班八小時,她像木樁一樣定住、寸步不移守著。
阿平出生時腸子和部分臟器外露,醫師不得不緊急切除因感染而壞死的腸道,只保留約三十公分,變成短腸症,在兒科加護病房住院到週歲才出院。因早產而纏身的疾病與併發症,照顧大不易,讓他在各養護機構流轉安置;注定要反覆進出醫院的命運,不時因各種感染症狀送進兒科病房;也曾再次進開刀房在腦室安裝腹腔引流管,才改善了水腦症狀。
重症的新生兒免疫力低,中央靜脈留置管路要如何固定、維持管路的密閉性才能避免感染?全身都上過針的小小身軀,營養針還能打在哪個位置?依蓉與護理夥伴們從每一次照護阿平的經驗,變得更熟悉新生兒及兒科重症照護,在專業上更上層樓。而阿平的眼睛是複視看不清楚,也無法正常發音說話,照護團隊也必須在他哭鬧、用手敲打自己的頭和身體、尖叫或呻吟等非語言表達方式裡,學習意會和溝通。「在陪伴照顧的過程中,新生兒護理能力獲得高強度的成長,這一切要感謝『阿平老師』不斷出給我們的考題。」
為此她曾去布莊裁布回來包,想要防止阿平因滾動而弄脫管路;也和護理師們募了錢,好讓阿平在小腿處裝置使用年限比較長的希克曼式導管,即使失敗了也不氣餒,繼續找法子應變。「兒科病房總共約二十個護理師,阿平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已經像我們的孩子,是我們很歡迎的超長住院的常客。」
阿平五歲時入住一家長期養護中心,受到良好的照顧,幾乎有兩三年不曾再因緊急狀況送急診,但八歲起身體陸續出現惡化症狀,十一歲時肝功能指數衰退,一度陷入昏迷,狀況已走下坡。十四歲時,病房團隊帶著接受安寧共照療護的阿平搭乘小火車,完成圓夢之旅。最後,依蓉為這個視如己出的孩子,舉辦了簡單溫暖的告別式。
在阿平身上,依蓉學會了所有新生兒護理的技能,甚至練出了絕技,也讓她懂得愛與給予。一生沒有講出一句話的阿平,用最純真的笑容、最強的生命力,為她示現了人生最美好的價值。
二○一九年與兒童癌症基金會合作,李依蓉(綠衣比讚者)及花蓮慈院團隊陪伴花東地區八位兒癌病友及家屬赴臺北市立動物園同樂。攝影/呂瑞源
李依蓉護理長熱愛在兒科病房陪伴病童的時光。圖為二○一七年舉辦的圓夢派對上,楊尚憲醫師為熱愛籃球的病童小宇授予 NBA 冠軍球星柯瑞親筆簽名的球帽。攝影/黃思齊
日後為人母,自己的小孩出生時,雖然有經歷了一些辛苦,而短短一生與病痛為伍的阿平,猶為令人不捨。「我的孩子很幸福也很幸運,有爸爸媽媽和這麼多人照顧著他,健康平安的長大。」她深信這是經年累月服務所累積下來的福報。
每當有活動,李依蓉護理長就化身主持人帶動大人小孩同樂。
放下執念 當強化團隊實力的推手
單身時的依蓉,一天二十四小時可以全然奉獻給護理,婚後,先生一度不太諒解,兩人有過一段磨合期。三十一歲時當了媽媽,甫出生的大寶患上腦膜炎引發癲癇,不得不留職停薪專心照顧,「那半年超級難熬的,操心小孩狀況、沒來由的自責,一度疑似產後憂鬱,直到回到護理崗位,工作療癒了我。」慶幸老天爺很眷顧,孩子平安無事,唯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控制病情,也找到合適的保母幫忙帶。五年後,懷第二胎期間接任兒科護理長的職務。
不同的職務都在做不同的學習,那主管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接任兒科病房護理長至今五年的依蓉認為,臨床能力之外,思考力、溝通力、協調力的培養都很重要。在帶人以及與同仁相處上,她感恩有鄭雅君督導和呂基燕副主任的經驗分享,幫助她放開心胸、調整心態。
依蓉曾經輔導一位一直沒考上證照的學妹,學妹很努力也有能力,無奈考運不佳,於是留她每日下班後過來讀書,帶著她複習、寫考卷。護理師執照國考一年舉辦兩次,學妹到第四次才考上,依蓉足足陪了她一年,想不到學妹一考到執照馬上離職!那是依蓉當護理長以來第一次生氣,「灰心到講不下去叫她出去,辦公室門一關上,我就哭了!」用心培植護理幼苗竟得如此回報,道義何在?為此她調適了許久。一年後,在北部完婚定居的學妹回來探望,一見到依蓉就落淚了,後來也輾轉傳來道歉,兩人心結盡釋。
「我想通了,一個人有其他的夢想或目標有何不可?我是要當推一把、幫助她圓夢的那個人?還是硬把人留下來、不管心有沒有在這裡?」職場的聚散離合都是緣分,不如珍惜眼前。她希望後輩們能在此好好修習專業知識、強化實力,切莫辜負了兒科病房團隊努力打造出來的金字招牌;日後若心懷他志,只要清楚方向、做足準備,大可帶著眾人的祝福,放心展翅去飛。
後來有些學妹們會主動來討論想要去其他單位,依蓉都很鼓勵她們去上課去嘗試,儘管朝著目標去做,院內有機會也會幫忙爭取。她總是坦然相挺:「妳在兒科這邊的時候幫助我、幫助大家,現在有新的想法也很好,我一樣會幫助妳。」轉換跑道的同仁,就算沒有在兒科病房任職了,盡情去做喜歡、在行的事,必然有可期的發展前景。
依蓉說,不管是當部屬還是當主管,她不追求完美,但求問心無愧。自省也自律甚嚴的她,自勉換了位置,腦袋運轉也要升級更新,不是要改變心志或作為,而是因為位置不同,視角就不同,考慮的層面當然不同,也以此來激勵自己要跳脫直線思考,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停的學習。
護理師媽媽的優化人生 操之在己
婚姻這門功課亦是。依蓉感謝先生看見她作為孩子的母親所做的一切努力,因而有所轉變,能夠一起為守護家人而調整心念與步調。在二寶出生後,晉升為四口之家,舉凡接送上下學、家務、帶孩子,職場與家庭之間,兩人的分工合作愈加有默契、漸入佳境。
二○二○年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期間,兒科病房團隊在花蓮洄瀾文教親子館進行說故事衛教宣導,李依蓉護理長、宋景歡副護理長為小朋友示範解說正確戴口罩的步驟。攝影/江家瑜
「我常常跟已經當媽媽的護理師夥伴分享,我們在病房照顧過那麼多生病的孩子,對於教養,成績名次、學不學才藝等等,這些都是其次,最重要的,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孩子的人格教育。這兩者一定要先做到,其他都不算什麼。」依蓉不管再怎麼忙、累,十分重視與雙寶相處的睡前時光,說話、作伴,哪怕只有短暫的幾十分鐘,都希望能在孩子成長中感受母愛滋養的力量。
「我一直在學習當一個手心向下的人,也因此體認到福報真的很多,期待我的小孩也能從小懂得感恩與回饋。」不論是到戶外舉辦病友會活動,或者說故事衛教宣導,依蓉總帶著孩子一起出門,當小幫手,小傢伙很容易吸引大家的目光,也具備凝聚情感、打開話題的作用,不僅親子共學同樂,也是傳承家風。
接任護理長後,有感於提升專業職能的必要,二○二一年再考取了慈濟大學護理系碩士在職專班,並獲得先生的支持,「他要我好好去念書,現在小孩比較大了也穩定了,我在忙的時候,他可以負責照顧孩子。」工作、學業、家庭能不能三軌並行質量優化?「好像真的可以耶!」峰迴路轉後又見一村,本來怕小孩的,不料卻愛上兒科;原本對讀書不感興趣,後來卻一路累積學歷;一度以為做不下去,如今儼然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數算著這些年來陸續達標的成果,回味起來餘韻不絕。
李依蓉想跟大家分享:「生命會有苦難,護理工作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我也還在學習中。」但願每位護理人,都能開展出一方天地,在能力、責任和關係中著墨出平衡之道,建構專屬的幸福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