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美慧
「護理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用心照顧過的病人,一樣會很心痛難過。」這樣的心情,讓陳依琳堅守在安寧緩和照護這一塊領域,帶領學弟妹,給疾病末期病人有溫度的照顧。
從兒科到安寧 聽病人的聲音
陳依琳喜歡跟小朋友相處,原本想當幼稚園老師,因為國中老師一句話──「妳當護理師,可以照顧更多的小朋友!」所以五專考上花蓮的慈濟護專( 現「慈濟大學」),1998 年畢業後擔任花蓮慈濟醫院兒科病房的護理師,一直到晉升副護理長。2007 年回臺北,到台北慈濟醫院工作,歷經內科、腸胃內科、血液腫瘤科、婦產科、產後病房等科別的專業訓練,2018 年開始承擔心蓮病房護理長。這是一份面對死亡的高壓工作,心態要如何調適?
依琳說在兒科病房工作的那些年,看著罹癌的孩子因生病而長期往返醫院,讓她期望自己多學一些、多做一些緩解小朋友的不舒服,也幫助父母不那麼勞累,但醫學總是有極限,有些病童還是面臨死亡的終點,記得早期每天去照顧的最後都會幫他們打氣:「要加油喔!」可是有一天,其中一個孩子用微薄的力氣說:「阿姨,別叫我加油了,我好累了!」依琳驚覺,自己只想著叫孩子撐下去,卻忽略了他心中的想法。從此,她常常提醒自己──要聽病人的聲音。
父母最後的禮物 助其他家庭生死安平
經常面臨死亡,如何突破心理上的障礙?陳依琳說:「我完全沒有障礙。」
原來在她二十多歲時,父母罹癌相繼往生,照顧父母的過程,她的角色從護理師變成家屬,經歷過身為家屬內心的煎熬,病人疼痛時手足無措,病人情緒低落時無法安慰,隨著病情惡化出現一張又一張這樣那樣的同意書,該不該簽?當時覺得每一個決定都很難。
那時覺得慶幸的是,父母往生前都住過安寧療護的心蓮病房,那裡的醫師、護理師的陪伴,讓她了解如何面對父母死亡,也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哀傷。記得有段時間是把父親接回家住,然後跟姊姊輪流照護,「我上白班,姊姊上夜班,所以我負責晚上的照顧,每2 小時起床,幫父親注射止痛針,對於當時的我而言,心裡只想著,一定要記得起床幫父親打針,甚至調鬧鐘,結果後來發現,有一次父親把鬧鐘按掉,醒來後,我發現父親疼痛難耐,我哭著跟父親說:『為什麼要按掉,你可以叫我起床幫您打針,為什麼要忍耐?』父親說:『我心疼妳呀,妳需要休息。不要因為我,全家人都跟著受罪!』」父親的回應,讓依琳更了解末期病人及家屬想法及需求。父母往生後,她的姊姊也從內科病房轉調至心蓮病房工作,至今是安寧居家護理師,姊妹在同一個領域,能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彼此成長。依琳直言,從照顧小朋友到成人到安寧病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四道人生在心蓮 心靈洗禮的生命教育
至於安寧緩和照護的困難處?陳依琳指出,經常要面對死亡,而護理師很年輕,甚至有應屆畢業生,如何教育輔導他們具有一顆柔軟又堅強的心是必要的。依琳說:「我們護理部教學推動VR 模擬實境教學、體驗教學等,安寧護理是其中教學成效很好的課程,例如:遺體護理,有人充當往生者,有人充當護理師,有人扮演家屬。」依琳指導學弟妹不能用冷水擦拭遺體,穿衣服要輕柔,遺體有傷口要幫忙貼好,並就往生者的喜好裝飾,如:戴上圍巾、帽子,擦上喜歡的口紅等,讓美好儀容永遠留在家人心中。當然,協助家屬與病人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四道人生,是安寧護理師都要通過的必修課。
依琳憶及在新冠疫情期間,病房有一位四十多歲癌末的母親,兩個兒子一個二十歲,一個才六歲。配合防疫規範,當時探病必須快篩陰性,小兒子為了見媽媽,很勇敢地做快篩,護理師姊姊們陪著他畫畫,也引導他表達,他把畫送給媽媽,對媽媽說:「媽媽一定要記得帶(畫)去天堂,記得來看我!」並給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安靜內斂的大兒子也把藏在心裡的悲傷說出來。見到孩子們與媽媽好好的道別了,依琳和護理師們都安下心來。
有一天心蓮病房入住了一位年輕媽媽,小孩才三歲,但媽媽是無法陪孩子長大了,依琳發現她很會畫畫,於是建議她畫畫給孩子看,也寫上想對孩子說的話,於是她畫好圖,寫下一些愛語叮嚀──「你永遠是我最重要的寶貝」、「大雨不會一直下,等一下就會有彩虹了」、「即便是壞人,但媽媽會很努力的面對他」等,三歲的孩子看得懂媽媽畫的圖,等他長大了,就可以看得懂媽媽要對他說的話,媽媽留下的愛會陪他長大,給他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
後來這位年輕媽媽身體愈來愈虛弱沒力氣畫了,護理師學弟學妹在照顧她的同時,聽到她想對孩子說的話語,就幫她畫下來、寫下來,最後把這些圖片留給家人,作為永遠的紀念。
在台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依琳以每一位護理師為傲,而且他們在陪伴病人與家屬做好四道人生的同時,也為自己進行了一場心靈洗禮的生命教育。
保護團隊 彼此補位
「大家畢竟都是凡人,沒有辦法永遠很有耐心……」依琳的方法很簡單:「我們是一個團隊,當你已經受不了,沒關係,就換一個人上場,希望大家互相提醒加油!」疫情期間尤其考驗,配合政策要檢查家屬是否有快篩,要用讀卡機先刷健保卡等等比平日繁複的流程,遇到失去耐心的家屬,不免會心灰意冷,好像護理師照顧病人的用心被否定了。這樣的時刻,依琳總會擋在最前面,盡量不讓單位護理師受到傷害。她坦言自己也會受傷,「我就找資深學姊、社工師、或是心理師諮商,讓自己內心平復。」讓自己重新蓄滿正能量,持續帶領團隊走在安寧的路上。
當照護過程與家屬發生分歧意見相左,碰到讓人生氣或不開心的事情,她會提醒護理師,還是要秉持尊重他們的心,好好的把病人送走。事後她再帶著團隊檢討改進,下次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可以處理得更圓滿。
力行推廣善終 生死兩相安
有關安寧照顧到中後段,陳依琳表示,有一些病人是可以出院回家的,所以就會有所謂的居家安寧,可是現在很多病人很少真的回到家裡,很多都是住到機構,但是,機構的照護品質良莠不齊、照護相關知識不足,她期盼等醫院人力充足穩定之後,能對周遭的機構推展安寧照護的教育,提升安寧照護人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讓病人不管在家裡善終還是在機構裡面善終,都適得其所,走得安詳尊嚴。
而遺族的哀傷輔導也是安寧護理師的必備能力,依琳分享經驗,當病人逝去的那一刻,內心悲痛難以言喻,身為安寧護理師,此時只要靜靜在一旁陪伴,讓他們感覺不孤單,心安住下來。接著,好好的傾聽,聽家屬講逝者的生命故事,從中了解他的需求,再轉介心理師或社工師協助,或者臨床宗教師輔導走出傷痛。
投入安寧領域六年多了,依琳說:「我不可能永遠都在,我覺得傳承很重要,期許自己把新一輩的學弟學妹帶起來,保持『有溫度』的安寧照護模式,讓病人都能在感恩尊重愛的氛圍中,有尊嚴而安詳地離去。』讓亡者靈安,讓生者心安,是陳依琳至今持續帶著心蓮護理團隊在實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