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發聲,支援都在《志為護理》23卷4期

文/施力心 大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攝影/林詩淳

加護病房病人多數是病危且病情快速變化,常面臨生死問題,我認為,加護病房的護理師,除了專業地和病人及家屬討論後續治療方向(積極治療或是安寧緩和醫療),內心更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隨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如果個性不習慣事情隨時會變化,或是無法盡快消化病人離世造成的心理壓力,真的會有適應困難。

我就是加護病房的護理新人,初來乍到,因為害怕而什麼事情都不敢做,都要再三請教確認後才敢去執行。覺得自己好像跟加護病房格格不入,下班後就開始想著是不是該離開。因為自我懷疑,也常詢問學姊:「我好像不適合這裡?」但學姊沒有覺得我很煩,怎麼老是問這種問題,反而耐心的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想,也分享很多她自己新人時期的經歷來安慰我。

護理長也來關心我,問問我工作適應得如何,有什麼狀況或擔心?感謝阿長的主動與傾聽。阿長會先聽我說話,再引導我去思考,讓我不要一直很低迷的把自己困在漩渦裡捲來捲去出不來。阿長那麼忙,如果她沒有來關心我,我是不會去麻煩阿長的。當然主要是,有什麼事,都找指導學姊就有答案了。

很難忘記我第一次送走病人的場景。剛開始照護時,病人可以講話且會回應我每一個問題,但到後面病況變差,也放置氣管內管,但後來還是無法再積極治療,最後病人已經是留著一口氣等著回家的階段了;我在某一次上班日看到病人的生命徵象逐漸不穩,當下不曉得該做什麼,只能按學姊的指示去做每一個步驟,身體在做著這些動作,心裡卻是正在興起很大的波瀾,因為我照顧這位病人將近一個月,而這將是我送走病人的「第一次」!

內心的感受很複雜,卻又說不出口,不知道怎麼表達宣洩出來。後來學姊告訴我,剛開始無法釋懷是正常的,但換個心態想,也許是病人覺得我們值得信任所以才會選擇「在我們的手上回家」。

隨著面對病人死亡的經驗增加,我也練習自己的情緒管理,在這樣陪伴病人瀕死的過程中保持冷靜和專業,同時給予病人和家屬情感支持。

而我在獨立上線之後,還是有很多不懂的事情,也很常遇到一些突發狀況。

有位病人因為血管阻塞嚴重,又有中風病史,做完心導管治療回來加護病房時,醫師特別叮囑,如果病人發生肌力或意識改變時要馬上通知他,有可能又發生中風。家屬在的時候,病人一直抱怨疼痛,我們能做的處置都做了,誰知家屬離開不到10 分鐘病人左手就突然舉不起來,剛好醫師來查房,我跟醫師報告病人的狀態變化,醫師立刻開醫囑需緊急做電腦斷層。做好相關準備,推病人床出加護病房時,病人突然吐奶,還好有學姊陪著我過去,只見學姊很淡定的將病人頭側一邊,將病人推回病房處理好後,再將病人送去做電腦斷層。還好過程中病人無恙,如果病人吐奶時只有我一個人,一定會不知所措。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病人是顱內出血,回到病房交接班完後,醫師幫病人放置氣管內管後就緊急送手術室開刀。

下班了,但帶著內疚的心情,是不是因為我給病人翻身所以導致他顱內出血?整個人非常挫折,但還是打起精神來請問當班的學姊。學姊回答,不是因為我幫病人翻身造成的,顱內出血的原因有很多,病人回來時本來就比較躁動,也有可能是不舒服前的掙扎等等。幸好我還是硬著頭皮跟學姊討論,確認不是自己的行動害到病人,才安下心。

在加護病房工作,後來我發覺每天最常聽到學姊們問的就是「有沒有要幫忙?」而且她們有時在我說不用時也默默的幫忙,看似平常的小動作,但讓我的心裡無比溫暖,會讓人在百忙之中不自覺露出微笑。

剛開始被問「有沒有要幫忙的?」總是說不用,因為覺得要靠自己,不然不會成長。而且有時雖然需要幫忙,也不好意思麻煩學姊,不敢開口。但後來發現這樣可能導致治療做不完,或是照護措施不確實。所以我學到要適時求助的重要性。

後來學姊告訴我,厲害的人會在需要協助的時間點開口請大家前來協助,這樣才能快速完成份內工作且不會耽誤危及到病人。

在加護病房工作還不到一年,我清楚感受到單位學姊彼此間的關懷、包容與協助,我很喜歡大家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

現在,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至少我現在如果不懂,就會隨時提出疑問,請求支援與協助,確保準確執行醫療措施,防止院內感染,做好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等,保證患者安全,盡力完成我在加護病房護理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