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疫災讓我們更堅強《志為護理》22卷4期

文/賴俊良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一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迎來全面性的嚴峻挑戰,是危機,但何嘗不是轉機。在大林慈濟醫院醫護團隊快速合作應變與病毒對峙之中,有淚水及挫折,也難免有所遺憾;但心情沉澱過後,淬鍊出如磐石堅定的醫護團隊夥伴情誼,以及獲得更多的智慧去因應接踵而至的挑戰,給予病人更好的照護。

初期新冠疫情突然爆發的時期,隨著每日確診、死亡病例不斷,在醫院工作的第一線護理師壓力爆增,甚至有危及個人生命與健康的風險,著實是非常非常辛苦。

COVID-19 病毒主要造成呼吸道問題,是我們胸腔內科專科醫師的主要照護領域,經歷過2003 年SARS 考驗,了解冠狀病毒家族的變化莫測,參與醫院的抗疫與防疫,時時戒慎虔誠,不敢大意。也因此特別感恩,醫院護理人員在面對未知病毒的恐懼及壓力下,不但仍需固守臨床照護病人身體健康之外,還因為防疫及隔離的規定與平日大不同,要撫慰病人家屬無法探病及親自照護病人的不安。而且護理夥伴還要加碼多元補位,不論是支援社區或醫院的新冠病毒篩檢、疫苗注射,甚至專責病房的輪守照護……看到大家各司其職站在自己的崗位上,永不退縮的那分堅持,讓人不得不讚賞護理人的專業態度。

身為醫護的一分子,必須體認到職涯中總有可能碰上兩、三次傳染疾病疫情,要提前預作準備;事情總是有一體兩面,對治疫情的信心,也可來自於未知和已知;適當的掌握與評估,形成更清楚的認知後,自然更加有信心去面對任何未知的病毒。疫情一波接著一波來襲,考驗團隊的應變與處置,更照見醫護團隊的相互支持,而期間醫護與病人激盪出的溫馨故事,說也說不盡。

新冠疫情的衝擊,導致全臺灣陷入更嚴重的護理人力不足及招募困難的窘境。

根據新聞媒體對護理人力的分析,臺灣在2022 年面臨十年以來護理離職率的新高,達到百分之十二,除了疫情造成的衝擊與催化,也包含對自我實現、職涯的想像與規畫的歧異,也挑戰全臺醫療機構如何招募及留住護理人員的重要課題。護理師公會全聯會調查顯示,在2022 年部分醫學中心任職不到三個月的護理師,離職率逼近三成,少數區域醫院甚至高達五成。新人待不住,資深護理師也因需對新人付出更多的包容與工作轉嫁而出現疲憊感。不只在臺灣,英國去年一到九月有多達四萬名護理師離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在彷彿看不到盡頭的疫情中,醫院面臨著護理人力質與量的雙重考驗。從醫院的角度來看,每年護理畢業的人數還是那麼多,但到醫院服務的意願、就職後的離職率,供與需之間無法平衡,形成人力缺口的棘手情況。

更嚴肅的議題是護理的本質能否抵受疫情考驗而恆持不變?從學校畢業進到醫院的適應是一大關鍵,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有些學校無法安排到醫院實習而必須改為線上實習,或學生確診時也必須暫停實習;在沒有實際參與或實習不足的現實下,是否會形成專業程度的落差?未來要如何補齊缺口?都是必須正視處理的問題。目前全聯會或臺灣護理學會倡議提升護理師薪資之外,也希望改善護理職場環境,但其實還需要護理人員體認自己對於護理專業角色的認同及對護理工作的熱忱,才能走得長久。

從2019 年底到2023 年的現在,新冠疫情之下的震撼教育,讓醫護團隊從中學習與精進,也讓醫院對感染管制的防護更加周詳,不只設備、觀念的提升,對病人、醫護及其家人都有更好的衛生防護習慣及安全的保障。護理同仁因為長時間在第一線服務,最了解病人與家屬的需求,可說是「病人代言人」,疫情期間的防疫規定造成病人與家屬諸多不便,埋怨與憤怒的情緒都直接反應到護理同仁身上。很感謝護理夥伴,用耐心與溫柔去化解可能的紛爭與衝突。

當然,疫情也是對醫病關係最直接的磨練,以往要求同仁更專業,但往往只是在熟悉的領域,在疫情中被迫要重新磨合、掌握不同的疾病型態,並以全人的觀點來對待病人。因為在自己身邊的病人隨時可能染疫、爆發開來,如何警覺處理與安撫身心受創,大家總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學到許多應變的經驗,有種脫胎換骨的感受。用智慧化危機為轉機,在疫情中不僅勇於面對、思索解決之道,更照見醫護工作的本質與真諦。

在後疫情時代,雖然出現護理人力的危機,但期許也是一個轉機的開始,讓我們一同擁抱希望,給予護理人員最大的鼓勵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