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蓉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
2021 年5 月教育部因應COVID-19 疫情升級,為降低群聚感染之風險,發布全臺各級學生改為居家線上學習,卻使得在臨床第一線從業的護理夥伴,至今尚無法「喘息」。於此期間,護理實習生錯過到醫院實務實習的訓練,學校畢業後帶著焦慮忐忑的心境迎向職場,面對陌生的環境、同儕與臨床照護相關事務,頓時莫大壓力產生,嚴重衝擊對護理工作的熱忱,現實休克心生退轉,再加上有家長為了保護而不讓孩子投入醫療照護行列,於臨床照護人力困境更顯衝擊。而願意堅定持續在護理路上精進的新進護理人員,醫院雖仍盡力安排一對一臨床教師輔導陪伴,卻也因為人力困窘,單位過半以上的護理師同步執行臨床照護與新進人員輔導工作,有人卻因長時間體力與精神雙倍投入,致使身心疲憊不堪,而不願意再繼續從事護理工作,更導致人力惡性循環。鮮少新血願意投入,再流失線上人力,在在考驗護理主管如何平衡線上照護業務人力需求,尚須積極對外延攬吸引新血成為新進護理夥伴,成為每年必須積極面對並靈活滾動調整的重要課題。
有幸在慈濟大家庭,讓我們勇於面對諸多困難,有證嚴上人日日給我們的精神資糧,讓我們懂得善用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巧妙克服壓力,有著各級鈞長支持,讓我們前進校園招募有可與同儕競爭的薪資水平,有著全球慈濟家人護持與悉心陪伴,讓我們溫暖不孤單,並時時以「信心、毅力、勇氣」,勉勵自己。
為多元發展,促進專業學習,我們鼓勵積極參與臺灣護理學會個案報告與行政專案投稿,由教研團隊輔導陪伴;各單位品質改善成果,由品質團隊監督輔導,歷年成果不斷精進成長,今年(2023)7 月初團隊一行11 人前往加拿大蒙特婁出席2023 國際護理協會(ICN) 進行學術交流,我們獲受稿15 篇海報發表,其中1 篇與團隊共同創作的「呼吸器面罩多功能結構:照顧病人的發明(BiPAP Multifunctional Adapter: An Invention for Patient Care)」由林興隆督導於分場會議進行口頭報告,在會場上團隊穿著「大林大愛大家庭」招募服展現團隊士氣,引來許多關注與鼓勵,而黑帶大師李玉珍顧問所輔導的專案也有3 個主題受稿。連續幾年,經慈濟科技大學研發長林祝君教授輔導團隊創意研發,也都有亮眼成績,繼去年「呼吸器面罩多功能結構」取得發明專利,今年團隊再度取得「防輸液套脫落及安全加藥結構」專利,目前累計已達5 項。
護理同仁如常上班,時刻用心,在繁忙的照護工作之下,仍不斷專業精進學習與成長。每年用心將執行的各項業務成果整理投稿至各個專業學協會,屢創佳績。
然而,全臺灣除了大型醫學中心,已很難找得到具真正專科屬性的病房單位。針對目前人力缺口與專業素質,的確令人憂心。護理全聯會與臺灣護理學會不僅密切關注相關議題,也開始發展出更多不同的教學方式,虛擬實境全運用。在大林慈濟醫院,我們導入遊戲式教學模式與心理諮商介入輔導,幫助新進護理人員學習與環境適應,同時也與各醫療科合作,邀請專科護理師與醫師一同指導陪伴,提供適性發展的工作崗位。同時,護理全聯會人力政策小組,也重新就三班護病比立法提案與倡議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合理薪資( > 70 萬元),以致力改善工作負荷與推動合理薪資持續努力。
面對將科技視為自我延伸的Z 世代新進護理人員,這群有意識的將科技工具整合至日常生理活動,並活用手機應用程式,如:監控生命徵象,計算走路步數及每分鐘的呼吸次數,追蹤睡眠,減緩心率,降低焦慮等,還會以任何我們可想像的方式協助轉移注意力( 如:手遊);了解這世代高頻率使用科技,變得愈來愈自動化,神經反射愈來愈根據科技來調節的特性,迫使我們必須快速從資訊化轉向智能化邁進,簡化非必要作業流程,適度導入機器人,以更積極友善工作環境,或能對留任人員有所助益。但最終還是需要身為護理師的我們,能真切體認自己對於護理專業角色的認同與對此工作的熱忱,理解護理工作的價值,才能走得長久。
慈濟護理有你有我,攜手同行共沐法髓,讓我們彼此感恩,持續堅守崗位,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