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打開房門的那道光芒-兒童保護之友善醫療的照護經驗《志為護理》22卷1期

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原本可以開心在校園裡奔跑,但有天被關在房間裡,被迫接受殘害,短短的人生起了翻天的變化,是什麼樣的感受?兒科護理師又是透過什麼樣的努力,可以讓一個意識不清、拒絕開口說話的孩子,重新變回愛唱又愛跳的小男孩?

被母親放棄的孩子 住院變成希望的開始

宣宣由母親獨立扶養,某一天,母親想不開,在家中燒炭輕生,母親的友人發現時,在同一房間的宣宣已倒在地上昏睡不醒,母親的友人趕緊送來醫院急救,之後轉送加護病房觀察,宣宣的身上接了好幾條管線才能維持生命徵象。狀況穩定後,轉到兒科病房持續治療。

因為吸入過多一氧化碳,因腦損傷導致神經肌肉系統相關後遺症,也因逆境經驗導致心靈的創傷,宣宣最糟的狀態是意識不清、無法說話,連自行翻身的能力都失去了,完全臥床,偶爾會大哭大鬧,情緒起伏很大。照顧這樣的孩子,問問自己,身為護理師的我們能做什麼?從何做起呢?

學習兒童友善醫療照護

專科畢業後就來到慈濟醫院,在兒科病房今年邁入了 13 年,臨床上曾經照顧遭受到親朋好友或是他人虐待的孩子,包含疏忽造成的意外或身體、心理方面的虐待,甚至性虐待等。

F30A3254si qi.jpg

在臨床兒科 13 年,投入兒少保護的宋景歡 ( 左 )看到身為護理師可以做得更多的地方。圖為於病房泌尿衛教。攝影/黃思齊

以前在照顧這樣的孩子,除了照護身體上的傷口及疾病治療之外,就是協助照會相關單位,如:社工師及心理諮商師等,給予後續的追蹤。我們的專長在於疾病的護理照護,對於這些孩子的心理及遭遇處理,我們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不知道如何協助。直到這幾年,推動兒童友善醫療環境,且我們醫院成立了兒童及青少年保護及醫療整合中心,我們開始接觸,也接受系統化的訓練,學習如何更大範圍且更深入的做好兒童及青少年保護。

宣宣入住我們兒科病房的期間,每位兒科護理師和他的互動,讓我看見了愛所散發出的光芒,充滿了溫暖。

宣宣住院當時才六歲,從艾瑞克森 (Erikson)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人生八大階段來區分,屬於「勤勉與自卑」的心理階段;因為開始就學,可從學習中獲得勤奮與勝任感,學習努力完成學業而獲得成就;而老師及同儕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關係人;經過鼓勵及勤勉,可讓兒童學習過程中順利及滿足。相反的,若此階段發展受限,可能導致兒童產生自卑及失敗感。

幫他找個同齡的伴 改善心理健康

宣宣住院期間,不但無法感受在學校讀書的歡樂,沒有同學一起玩耍,每天面對的除了醫護人員,就只有 24 小時陪伴的看護阿姨,無論是環境或是人,都是很陌生的。回想當初宣宣醒過來時,看見護理人員的眼神充滿了害怕及疑慮,評估時觸摸宣宣時會有逃避及哭泣行為,而醫護同仁在治療及探視前不厭其煩的向宣宣自我介紹,提升他對我們的熟悉感,並且陪伴他一起進行復健。也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宣宣玩喜愛的玩具,減緩住院的壓力。

zou jin tu san.jpg

這段期間,宣宣仍需要接受相關檢查及治療,過程中總是出現恐懼及害怕而拒絕,哭鬧不休,一開始需要麻醉甚至約束才有辦法進行檢查。

zou jin tu si_1.jpg

護理師的孩子充當最佳同儕,讓宣宣檢查及治療時不再害怕、不需麻醉,甚至在看影片時跟著唱出歌來。

有一天,單位護理師剛好有事帶孩子來病房,離開醫院前,牽著孩子的手一起跟坐在輪椅上的宣宣揮手道別時,護理師發現宣宣對她的孩子沒有恐懼及防備,可以接受這個小哥哥跟他的道別。宣宣的反應,呼應了此心理發展階段最重要的是同儕。所以我們總是找來其他小朋友陪伴宣宣,透過同儕力量陪伴他前往檢查,整個過程變得非常順利,減少宣宣接受麻醉的風險及被約束的痛苦。雖然過程中宣宣依舊不願意開口說話,只會以肢體或臉上的表情來表達情緒。幸好,和小哥哥相處久了,宣宣漸漸放下警戒,還學會了模仿哥哥,一同觀賞影片時竟唱出歌來,一旁的我們也被他的歡樂感染了!

zou jin tu1wu.jpg

護理師除了照護,也當起小老師,指導宣宣寫功課。

zou jin tu er.jpg

兒科病房護理師運用各式玩具陪伴宣宣復健。

從護理師變成小老師

當宣宣慢慢康復後,我們的角色從護理師轉變成為了小老師,教導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學習,慢慢回歸到應有的生活模式。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用心照顧、關懷守護,若遭受到不當的對待時,長期承受惡性的壓力,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發展,我們能做、也要做的事,讓孩子能被保護,提供安心、安全,免於虐待。

孩子生病是全家的事,健康亮起紅燈,無論是心理或生理都應該被重視,在醫院裡提供熟悉及安全的環境,而護理人員運用個別性照護,同仁的陪伴、同儕刺激、模仿、教學與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可以接受治療,逐漸康復,繼續走回到心理發展的正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