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詩淳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部督導
在臺灣,護理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責任與使命。根據本次針對1,049 位受訪者所進行的調查,我們發現「護理職業的傳承」蘊含的不只是血緣的延續,更是一種價值觀與專業文化的交織。這項調查旨在探討當代護理職業選擇背後的影響因子,並對於具有護理背景的親朋好友對下一代的潛在影響進行分析與反思。
家人職業的影響,潛移默化的選擇
調查第一題是「您選擇護理職業的最主要原因為何?」結果顯示,受訪者表示選擇護理職業與「家族成員的影響」有關為最多占38.6%,其次是「個人志願與熱情」占34.1%,再者是「薪資與福利待遇」26.0%、「就業市場需求」22.4%。
這些結果呈現出臺灣護理職業選擇的多種的影響因素中,「傳承」占據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家族成員的影響」代表許多護理人員的職業選擇並非偶然,而是來自家庭環境中長年累積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能是鼓舞的典範,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引導。家中有人從事護理,自然成為孩子認識職場的第一扇窗。特別是對於從小看著親朋好友在醫療機構從事照護「人」的工作來說,「護理」不再是遙遠的行業,而是一種熟悉的日常與可預期的未來。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緊接在後的34.1% 受訪者表示是因「個人志願與熱情」而投入護理,顯示即便有來自外在的影響,仍有不少人是出於對助人工作的嚮往與使命感而選擇這條路。來自南部農村的小丘(化名),原先就讀護理系是因分數的落點與家中希望她能找份穩定工作。起初,她對護理課程興趣缺缺,但隨著一次次臨床實習與病人的互動,她逐漸感受到成就與連結感。小丘說:「我發現病人因我一句話安心,那種感覺比什麼都重要。」這樣的轉變,說明護理的熱情可以被啟發,也可以在現實中醞釀而生。因此,護理職業的傳承,不再只是「母親是護理師,所以我也成為護理師」這樣單一線性邏輯,而是與個人志願、經濟現實、社會期待共同編織而成的複合型決策。也唯有認識這樣的複雜性,我們才能在培育下一代護理人才時,設計出更符合其背景、期待與潛能的教育與職涯支持策略。
第三、四名的選項為「薪資與福利待遇」、「就業市場需求」,反映出臺灣護理人員在選擇進入職場時,務實的考量仍占有一席之地,而護理工作的人。雖然護理工作普遍被認為辛勞、工時長,但相較部分行業而言,其穩定性與起薪仍具有一定吸引力,特別是在經濟壓力與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一份穩定、有保障的職業自然成為許多年輕人與家庭共同考量的結果。
家族護理榜樣的力量
第二題詢問家族中的護理背景對職業選擇的影響程度,回答「有影響」或「影響非常大」占66.2%,可見家族經驗與榜樣在職業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這種影響可能源於耳濡目染,也可能來自家族中的長輩分享經驗,形塑出對護理工作的正面認同。在職涯選擇的過程中,家族經驗往往是一股潛移默化的力量。
娟娟(化名)從小就對「護士」(護理師正名前用詞)這個詞充滿親切感。因為娟娟的媽媽是一位在病房服務三十年的資深護理師,每天下班回家雖然疲憊,卻總會跟娟娟分享醫院的點點滴滴,例如:「今天的病人終於能下床走路了,不枉我們醫護團隊的細心照顧……」這些看似平凡的對話,在娟娟心中慢慢累積出護理工作具有向善、助人的特質,也讓娟娟長大後選擇職涯時,護理工作就先跳出腦中。
這反映出家族成員的角色不僅止於生活陪伴,更是職業認同與價值觀培養的重要導師。無論是從小看見父母換下工作服後的疲憊與堅持,或是聽長輩細說臨床經驗時的熱情與成就,都在不知不覺中種下護理志向的種子。這樣的耳濡目染,使護理不再只是職業選項之一,而是被賦予了情感與意義的生命選擇。家族的影響,讓護理工作在一代代的傳承中,綻放出堅韌與關懷的光芒。
親友支持,護理學習的隱性資源
在護理學習或職涯規畫過程中,親友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小覷。第三題請問親朋好友在護理學習或職涯規畫過程中所提供的幫助,回答結果最高為「專業指導與經驗分享」46.1%,緊接著是「給予心理支持」44.1%,接下來是「給予職涯建議」36.3%。結果顯示,親朋好友有助於減少護理學習中的孤獨感,並提升踏入職場護理人員對專業的信心與續航力。
小琪(化名)是家中第一個讀護理的人,對一切護理術語和臨床情境都感到陌生。剛進入實習時,面對嚴格的指導老師與病房中不可預測的挑戰,她一度產生放棄的念頭。某次夜班後,她哭著打電話給在醫院從事護理工作的表姊,那一通電話成為當時的轉捩點。
「表姊告訴我,第一次遇到患者突然失禁、插管、緊急叫醫生,她也會手抖也會心跳加快。那不是我不夠好,是大家都會經歷的過程。」小琪回憶起當時表姊安慰她的這番話,讓她明白害怕無助或壓力並不等於失敗,而是每個護理人的必經之路。
雖然並不一定親朋好友都具有醫護相關專業背景,但親友的支持都有可能成為護理人學習路上不可或缺的助力;他們的建議、陪伴與理解,不只是填補知識的空缺,更是心理上的支柱,尤其是在護理學習初期,挫折與不確定感時常伴隨,若能得到適時的理解與鼓勵,將大大降低成為放棄的護理逃兵。
也因此,當我們討論護理專業的永續與傳承時,不應忽略那些在護理人員背後默默支持的親人與朋友,正是家人朋友的理解、對話與陪伴,讓無數護理人在壓力中找到前行的力量,並在護理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傳承的不只是職業
還有價值與信念
傳承的影響,不僅限於是否從事護理職業,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對護理專業價值的體認與延續。問卷第四題請問大家,具有護理背景的親朋好友對本身護理專業的整體影響,第一名「提供專業知識與經驗的傳承」51.9%,超過一半的比例;「提供新進人員更好的學習資源與支持」占40.0%,「增進護理人員的專業認同感與向心力」37.7%。這些數據皆顯示,護理專業的傳承不僅是技巧與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支持與價值觀的共享。這些數據顯示,護理職業的傳承已超越了技能與知識,更深化為一種文化與情感的共鳴。
小倫(化名)回憶曾帶一位新進護理師亞亞(化名),亞亞進病房時還帶著青澀的氣息,與其他新進同仁不同的是,她總是能在臨床問題上快速釐清流程、判斷情況,一問之下才知道,亞亞的姑姑是資深的加護病房護理長。亞亞說:「姑姑不是刻意教我什麼,只是常聽她分享工作點滴,說道怎麼跟家屬溝通,我潛移默化就吸收了。」
這些經驗就是一種專業知識與經驗的傳承,並不需要透過正式的教學,就已內化於日常生活。這種非制式的學習,是護理家庭中常見的情境,也讓護理價值無形中在一代代之間延續。除了知識,資源與支持更是傳承的一環。這樣的陪伴與導引,不只是親情,更是一種護理人的「同行」。而更動人的,是那分對護理專業的認同感。當知識與信任在家庭、朋友圈中流動,當年輕護理人員從中找到被肯定的力量,那分「我是護理師」的自信就不再只是頭銜,而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護理,不再只是職業,更是代代相傳的使命與故事。
鼓勵與尊重
現代護理人的兩難
關於是否鼓勵親友加入護理行列,選擇「尊重他人意願、不特別干涉」占65.3%, 有8.1% 明確表示「鼓勵」。反觀有26.4% 的受訪者坦言不希望親友從事護理工作,這樣的比例令人反思即使擁有護理背景,許多護理人仍對這條職業道路有所保留。這或許與護理工作高壓、多工、勞力密集的現實有關,也可能反映了長期以來對護理專業社會地位與勞動價值的不平衡認知。從這個角度來看,護理職業的傳承不僅僅是個人選擇與家族經驗的延續,更是社會支持系統與職業環境能否吸引下一代的關鍵指標。
傳承不只是延續,而是進化
第六題請問親朋好友中是否有護理從業人員,其中以「朋友」占21.4% 與「兄弟姊妹」占20.7% 為最多,其次是「其他親屬」20.0%;而回答「無」的比例是41.1%,表示有親朋好友從事護理的比例占了近六成,是相對頗高的比例。
兄弟姊妹從事相同職業的比率高達五分之一,這反映出護理職業在某些家庭中具有高度的延續性與再現性,顯示在這些家庭中,護理並非偶發的選擇,而是長期累積的價值傳遞。這可能與榜樣學習作用、資訊可近性高有關,總而言之,已有護理背景的家人能提供更明確的入門資訊與準備。
本次調查結果勾勒出護理職業傳承的多面向樣貌,家族與親友的影響雖深,但仍需配合良好的制度支持、職業尊嚴與成長空間,方能真正讓「傳承」成為正向循環,而非無形壓力。
在護理專業的傳承之路上,我們不僅要接住來自上一代的火炬,也要為下一代鋪設更寬廣的道路,讓每一位願意投入護理的人,都能在被理解、被尊重的環境中,找到專業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