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種籽關懷部落 接軌出院準備《志為護理》22卷5期

文、圖/洪玉龍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

慈濟科技大學「原鄉種籽社」社團洪玉龍老師(左一) 與同學合影。

星期五最後一堂課鐘聲一響,平日住宿的學生們匆匆起身趕忙拿著行李準備回家,有一群學生也是拿著行李箱,但不是要回家,而是在校門口集合,要往偏鄉部落出發。他們的行李箱裡裝的不是要換洗衣物,而是週六、日在山上部落要教學的器材,還有血壓計跟血糖機。

我擔任「原鄉種籽社」社團的指導老師,社員都是護理系學生,總共有120 位同學,分成四組到四個部落──卓溪鄉崙山、立山、海端鄉利稻及霧鹿部落,每梯32 位學生。

藉由課程活動陪伴原住民籍及家庭社經地位弱勢學童,了解原住民族影響健康問題深入探究,落實改善或維護原住民健康促進,藉由學生前往部落,利用晚上時間家戶去拜訪,偏鄉地區較缺乏醫療,居民除非疾病嚴重才會轉送醫院,出院後更是另一個難題,部落裡年輕人外移,出院準備護理師評估後會協助聯繫相關資源讓患者可以安心出院,學生在協助居民量測血壓測血糖同時,順便詢問目前的困境,必要時協助聯繫出院準備護理師,加強居民對自身健康問題的重視。

偏鄉缺的不是「物資」,需要的其實是「陪伴」。

部落老人的比例愈來愈高,有的是老老相依,有的是獨居,還出現高齡者照顧小朋友的現象,主要是隔代教養。一早學生挨家挨戶把小朋友帶出來,開始今天教學活動,部落小朋友偏鄉的小朋友不多,也恰好讓我們能去好好認識每一個孩子,與他們深入交流。

學生從遊戲中帶領小朋友學會禮貌、自信,傳遞慈濟人文環保、減塑、茹素概念。下午教學活動結束,學生開始準備分配居家訪視關懷及提供社區民眾血壓、血糖監測。

社團這群學生大多是原住民,了解偏鄉部落的不便與資源缺乏,投入社團,接觸部落,走進大小巷弄,希望為家鄉服務,盡一分力。

看見偏鄉護理存在的價值

陳先生四十多歲,獨居,罹患糖尿病,在玉里慈濟醫院洗腎多年,後來有一次感染而入住花蓮慈濟醫院。花蓮慈院出院準備服務個管師評估陳先生需要協助,幫他租借代步車,也由我們社團接手回到部落的照顧。

學生固定前往訪視,協助傷口換藥,也拍下傷口照片傳給醫院的傷口個管師,或是開視訊通話,確保傷口的癒合狀態愈來愈好。

居家訪視中,這樣個案很多,家庭經濟問題、長期身體不適、擔心住院治療沒有辦法工作、無人照顧孩子,都是造成部落居民延誤治療的結果。學生們很用心,有的本來就會族語,有的則特地去惡補,就是為了這樣的時刻,能用族語鼓勵安慰病人。

參與了部落服務,學生內心很有感觸,發現護理不只在醫院能發揮,原來護理是無所不在,走進部落後,體驗對部落住民的健康狀況及生活型態有更深入的了解與體認。

帶著護理系學生進到部落,我並不要求學生做一些典型的服務,而是讓他們找到可以改善偏鄉部落這些長者的健康或生活的方法。我們所做的服務,也算是與出院準備接軌,補足社區與部落的長照需求。

每次社團結束服務要返程時,家長、小朋友、部落居民會主動問我們下次什麼時候再來。他們的期待,帶給學生們繼續服務的動力。

陳先生由花蓮慈濟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個管師評估協助輔具服務,由基金會提供代步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