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錯誤中成長,重新再來《志為護理》24卷4期

文/鄭鈞鴻 大林慈濟醫院9B 病房護理師

攝影/于劍興

不知不覺,我在這個單位滿三個月了,對於單位的流程與節奏也開始能夠跟上腳步。當面對新病人時,我已能掌握基本的接病流程,只是若當天沒有學姊在旁,許多細節就不易及時察覺,當下處理會稍遲疑,只能靠事後補救,難免有些慌張。但每當我遇到不懂的醫囑或突發狀況時,學姊們總會耐心地教我如何應對,讓我深刻感受到團隊的溫暖與支持。

記得有次接到一位直腸外科的新病人,我已能在三、四十分鐘內完成新病人入院作業,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不過對於心外與胸外的個案,我處理起來仍不夠熟練。謝謝阿長,常提醒我要從疾病本身出發,抽絲剝繭去了解病人為何住院,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只幫助我理解病情,也讓我與病人之間有了更深層的互動。

單位的學習氣氛非常好,學姊們都樂於分享經驗,尤其是我的臨床教師怡萍學姊。她總是笑說:「我講了幾次了,你又忘了啊?」語氣雖輕鬆,但我知道她是帶著關心與期望看待我。她會安排我回家查資料,幫助我釐清模糊的地方,也會根據我的弱點給予具體建議。像我常忘記掛單班點滴,她就教我如何建立流程與優先順序,例如先看點滴再處理口服藥,讓我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節奏。

針對注射藥品的快慢、給藥順序,她也逐一指導,幫助我從「完成任務」的心態,轉變成「整體思考與安排」的照護視角。她常叮嚀我:「醫囑每一項都要清楚,不能猜,不懂就是要問到懂。」這句話我始終放在心裡,提醒自己謹慎也要勇於學習。

我也給自己設定下一階段的目標──學會交班。現在我正在觀察學姊們如何條理分明地交接照護內容,希望未來能逐步獨立照顧病人,並完整負責每一項照護任務,逐步累積實力,直到能真正成為團隊中的一分子。

這一個月的獨立工作,是我不斷調整心態與節奏的過程。第一天我非常緊張,但隨著時間累積,我開始穩下來,懂得主動詢問與查詢,也能更冷靜面對各種狀況。但我知道,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改進,例如減少交接未完成的工作、提高時間管理能力等。感謝學姊們在忙碌之中仍會主動關心我的進度,這些關心對我而言,是最有力的鼓勵。

然而,就在我漸漸找到方向的時候,我也遇到人生中一次重大挫折。我竟然在麻管藥物核對上出錯。雖然不是我親手給藥,但我作為核對者,必須為這次失誤負起責任。這是我最害怕、最不希望發生的錯誤,當下我幾乎崩潰,甚至一度衝動地向阿長提了離職。那分自責與失落,真的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還適合這份工作。

但我很感謝阿長和學姊們沒有放棄我,大家都安慰我:「你還年輕,錯誤是成長的契機,給自己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這句話像一盞燈,點亮我心中幾乎熄滅的信念。也謝謝阿長安排我到小夜班,讓我有機會靜下來重新調整。小夜的工作雖然照護病人數多,情況也多變,但我更能有思考的空間,也慢慢找回對護理工作的信心與節奏。

怡萍學姊近期因支援調動離開單位一個月,雖然其他學姊同樣專業又給力,但我仍依賴她給我的安定感。她常對我說:「你要放心下來,不要急,事情才做得好。」這句話我始終記得,也成為我提醒自己放慢放穩,希望未來我也能像她一樣,成為值得信賴與依靠的護理人員。

來到慈濟一年半,我常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有時學姊一問,我腦中有印象卻說不出口,但學姊們都願意給我時間整理思緒,甚至鼓勵我用 Word 或簡報方式整理、分享。這不只彌補了當下的不足,也幫助我更深入理解與記憶。

我開始培養每天提問與尋找答案的習慣,即使只是小小的知識點,也讓我更踏實。在小夜班回白班初期,我雖有些焦慮與作息不穩,但隨著逐漸適應,也慢慢找回信心與穩定。

這幾週,我照顧了一位右乳膿瘍的病人,她在住院期間接到母親車禍過世的噩耗,一邊忍受身體的病痛,一邊為家庭奔波。雖然我能做的不多,但在每一次換藥與照護的過程中,我盡可能給她支持與鼓勵。看著她漸漸願意打開心房,也重新建立對生活的盼望,我深深體會到:「護理,不只是技術,更是陪伴與傾聽。」

這樣的經歷讓我更確信,照顧的不只是病,更是整個人──他的情緒、家庭與生命狀態。而這,也將成為我繼續走在護理路上的信念。回想這一年半的成長旅程,雖然我仍有許多不足,但我正一步步走穩自己的節奏。我會繼續努力,期許自己成為一名穩健、溫柔且堅定的護理人員,不只是完成工作,更成為病人與同仁信賴的力量。感謝護理長與單位的每一位前輩一路以來的包容與教導,未來的路上,我會帶著這分感謝與學習,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