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宴萍 台中慈濟醫院9B 病房護理師
來到台中慈濟醫院轉眼間已經五年了,從菜鳥護理師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專業人員,現在仍持續學習,追求進步。經歷新冠疫情後,有些單位同事轉換跑道,而我選擇留在這裡,因為我而言,看到病人好轉是一種成就,獲得家屬與病人的肯定,是我工作的動力!
林伯伯是新冠肺炎確診來住院而認識的病人,原本已經健康出院了,怎麼這次又住院了?原來是因為食欲不振,回診時血液檢查結果不佳,因此必須住院治療。
林伯伯無法經口進食,不得不放置鼻胃管,但他極度抗拒,常常自行拔除鼻胃管,不得已只好採取保護措施,使用乒乓手拍與關節固定器來限制他的活動。但病情反覆,家屬總覺得病人是清醒的、可以溝通配合,因此心疼地解開林伯伯的約束。然而,一不注意,鼻胃管又被拔掉了,導致還無法吞嚥進食的他不得不重新放置管子。在放置鼻胃管的過程,林伯伯奮力抗拒、劇烈咳嗽、噁心嘔吐、滿臉脹紅,甚至淚流滿面,讓人看了實在不忍。此刻,家屬這才明白保護性約束的重要性,雖然約束會讓林伯伯感到不適,但其實是為了保護他。後來,家屬逐漸理解並願意配合。
有一次巡房時發現林伯伯的手拍雖然有戴,但手拍方向反了,網子在手掌那面,根本沒有發揮作用,於是重新幫林伯伯戴好。阿姨在一旁說:「他很厲害,常常自己拿掉手拍!」我解釋道:「不只是病人會拆,手拍如果沒正確戴好,也會更容易被拿掉。」一邊說明手拍的正確使用方式,阿姨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難怪常常被拿掉,我都不知道這麼多『眉角』!」
照護期間,我也觀察到阿姨在移動林伯伯時很吃力,即使已經使用移位腰帶,仍顯得相當吃力。有一次看到她在幫病人移位時,我便主動協助,幫忙將病人移到床上,一方面怕他們一起跌倒,一方面也想教她正確的轉位技巧。我邊示範邊解說轉位的訣竅與注意事項,阿姨驚訝地說:「看起來過程很輕鬆流暢,病人也不會太費力,還很穩呢。」
在這段照顧的日子裡,我向家屬分享了許多日常照護與口腔清潔的方法。阿姨感嘆道:「照顧這麼久,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多事情要注意。」她的語氣透著疲憊與無助。我告訴阿姨:「妳的用心與付出我都看在眼裡,即使林伯伯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曾罵哭妳,但妳仍盡心盡力、不離不棄,這讓我很佩服。」我還補充說:「不是妳做不好,只是妳還不熟悉。」聽完這番話,阿姨露出靦腆的笑容,感謝我給她的支持,也讓她重新找回繼續努力的動力。從那天起,只要她看到我上班,總會開心地向我打招呼並詢問照護問題。後來,林伯伯的營養狀況終於改善,精神也恢復許多。在團隊的細心照護下,林伯伯總算順利出院。我相信住院期間,阿姨已經學到了許多照護技巧,回家後一定更能得心應手地照顧林伯伯。
「照護」對我們護理師來而言是「日常」,但對家屬而言,卻是從零開始的挑戰。我們可以輪班休息,而家屬卻是24 小時不間斷地照顧病人,所有的事情都要從頭學起。臨床工作繁忙,常讓我們不自覺地忽略了同理心。許多「我們以為」的事情,其實只是我們單方面的想法。若能放慢語速、耐心溝通、多一點關心,一切或許會更好,護理人員與病人及家屬之間的關係也能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