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江馥名 花蓮慈濟醫院腫瘤個案管理師
「阿姨,最近身體還好嗎?上次住院治療完,回到家休息一定很幸福吧!」笑盈盈的眼睛和親和力十足的問候,是我從事護理工作25 年對病人與家屬始終如一的招牌習慣。
想走安寧 栽入急重症護理
談及與護理的緣分,就是媽媽說念護理有一技之長、比較有保障。父母都是小學教師,而母親是影響我最深的人,在那個大學聯考錄取率不到30% 的年代,國中畢業後選擇進入當時私立輔英護專(現在的輔英科技大學)就讀。我們家有五個小孩,我排行老三,看到入學第一學期的註冊費用高達近7 萬,我拿著繳費單自責地哭了起來。媽媽邊擁抱邊哽咽輕拍著我的肩膀說:「沒關係,不要想太多,小名好好讀就好。」溫暖的回應與被理解的心情,就像一道暖流溫熱自責無助的心,或許是這個原因,我的護專五年就像沒有回頭路般拚了命地努力,以優異的成績及臨床實習表現報答父母恩情。
1999 年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應徵護理工作,原本第一志願是安寧緩和病房,但因為沒有臨床工作經驗,當時負責面談的黃惠萍護理督導建議先到臨床累積內外科實務照顧經驗才能幫助末期病人,於是我的護理生涯第一站:第一內科加護病房。回想起來,這真的是一個最棒的起點了,面對急重症單位既有的加快版臨床步調、瞬息萬變病人病況、疾病照護學理及繁雜的各項精密生理監測儀器等等,的確讓遠離家鄉、初踏入臨床新人的我倍感壓力及挫敗,但在當時賴憶如護理長的無私帶領、傾囊相授,且生活上如鄰家長姊般關心生活大小事,同時期又有同一批單位報到的新人戰友們彼此打氣支持,日子就在暗許自己也能像阿長展現急重症護理師氣勢的努力實現下度過。2005 年在職進修取得慈濟科技大學(現慈濟大學建國校區)護理系學士學位、臺灣護理學會專案審核合格,也收到高雄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研究所錄取通知,與家人商量後決定離職回家鄉專心讀書,急重症護理師的身分也正式劃下句點。
研究所完成美國夢
重拾書本、純學生身分的二年研究所生活充實且幸福,鄭夙芬老師是碩士班指導教授,老師除學識淵博外,積極的求知欲與創意讓人心生敬佩,當看到一位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努力,這是一種強烈的震撼感!給我很大的激勵!於是在研究所第二年下學期的國際健康照護實務課程,我通過校際徵選到美國洛杉磯Alhambra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臨床觀摩見習4 星期,實地了解美國醫療制度運作、各專業職類獨立性角色功能及不同族裔文化與融合,不僅延伸了專業知能的領域,更拓展生活視野,也算另類圓了自己不敢想的美國夢。
社區健康中心居家護理師 把握當下發揮良能
研究所畢業後,2007 年再回到熟悉的花蓮慈濟醫院,於社區醫學部社區健康中心任職,負責居家護理、出院準備服務及社區健康促進推展等綜合性業務,做夢也不會想到有點路痴、沒有方向感的我,竟然也會開著醫院公務車上山下海找病人、到個案家中提供護理服務,臺語不「輪轉」肢體動作協調性極差的我,要站上舞臺對著民眾講述健康衛教及帶領跳健康操,而且一做就是12 年。而這段護理工作經歷,累積出我持續從事護理的養分及動力。在社區健康中心,不論天氣是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當中,只要居家護理個案有護理服務需求,就必需要到家中協助解決。也是因為這樣第一現場的接觸,讓我對護理工作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與使命。我們的個案很常是躺在床上沒有意識不會表達、無法自主呼吸、有氣切管、無法吞嚥倚賴鼻胃管,有太太照顧先生、有父母照顧子女、有子女照顧父母等關係的各種情況,每個長期照顧案家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人生故事,照顧時間從幾個月到一二十年不等,不管是經濟寬裕或不濟的家庭,每一天都考驗人性,有遇過家境好但對病人不理不問,也有遇到貧困撿拾資源回收、賣廢品賺尿布、抽痰管等照顧用品,咬緊牙關默默堅持的純樸良善案家,個案與照顧者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與人生經驗,一步步帶領我領悟生命的課題,在探索人生道路提供重要啟發,「把握當下、發揮良能」是重要座右銘,任職期間多次接到家屬肯定表揚,兩次獲選為花蓮縣護理師護士公會優良護理人員、兩次護理創新作品獲選花蓮縣護理師護士公會優良作品。2011 年再進修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腫瘤個案管理師 與病人共行人生路
2019 年轉調腫瘤個案管理師,這是我護理職涯最有挑戰的角色。個管師的角色,就是在醫療團隊、醫療資源,還有各種醫院的支持資源中,擔任跟病人溝通的中介者。醫師在跟癌症病人講完治療方案之後,病人當下聽完可能感覺都懂,但一轉身離開,又冒出很多問題,個管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諮詢窗口。
很慶幸自己念護理,謝謝有緣分的病人讓我陪著他們走一段路。
當病人被確診癌症後,伴隨著對於疾病的恐懼,病人與周遭親友情緒起伏大,常常表現出煩躁、易怒、抑鬱、沮喪等心理狀態。癌症從發現、治療、緩解到預後,像是一場極度考驗耐力與精力的馬拉松戰役,腫瘤個案管理師化身堅強堡壘與強大補給站,捍衛與守護身為跑者的腫瘤個案與家屬,每一關卡盡其所能提供最佳能量補給與全心加油打氣,帶領陪伴跑者直至賽程終點。王英偉教授是我博士班指導教授,也是我陪跑路上重要的心靈補給站,面對病人的痛苦與死亡,難免情緒會陷入黑洞,老師就像一束光,引導陷入泥沼的我重新找回初衷與自我價值。博士班順利畢業取得教育部定助理教授後,仍秉持著一貫專業熱忱與初心,繼續投入腫瘤照護領域,應用所學與單位同事參與臺灣及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營造正向學術風氣及氛圍。
從最初踏入護理至今,始終抱持著感恩與學習的心態不斷往前走,護理這門兼具理性及感性所蘊含的學問,就如同統計學∞符號所意涵:無限。護理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感性的職業,既需要專業技術,也需要心靈的投入。在這個護理路上,我不僅是照顧者,也是受助者,每個病人的經歷及故事,都促使自己在生命上、價值觀上有更多的反思,學會珍惜現有,活在當下,也更加珍視這份工作帶來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