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翻倍的挑戰 爭取翻倍的成長《志為護理》23卷5期

文、圖/柯仲曜 花蓮慈濟醫院合心十一樓病房護理師

一轉眼,護理師生涯10 年過去了,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以及工作規畫,與家人討論後,開始對「專科護理師」這個職位產生興趣。目前臨床對於外科系病房的各種情境與突發狀況皆能掌控得宜,故想著再挑戰不同性質的護理相關職務,再則希望上班時間能更規律些,大部分時間是白天上班尤佳,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毅然決然報名專科護理師訓練班。

參加後才發現——不簡單。病人有任何主訴,由我這個主護執行評估向專師報告,專師就會開立醫囑,我再依照醫囑執行。但是上了訓練班的課以及實際實習後發現,專科護理師這個職位不僅要思考面對疾病時該怎麼處理,怎麼與醫療科討論,而且對學理的要求更深入,並且需從不同的角度診視病人的種種狀況,進而開立最適切的處置。除了學理的精進之外,「溝通」在專師這個職位也需進一步學習,例如:該怎麼在電話中用簡短的時間將病人的病況、過去病史,組織好且完整的告知醫師,另外也必須更進一步的探視病人給予相關評估及診斷,熟悉病人狀況與醫師討論後給予最適合病人的處理,已經不像過去僅僅只是通報而已,要憑著自己所學的專業學理進行全面性思考,該如何處理會對病人更好。

在進行專科護理師訓練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受訓期間碰到COVID-19 新冠疫情,在課程結束後還去專責病房學習,雖然是屬於內科病房,但是病人病情變化的速度卻不亞於外科,每天除了確認病人的感染指數外,還需隨時使用監視器觀察病房內病人的狀況,外加每天至少常規穿上全套隔離裝備3 ~ 4 次去探視病人,而每天有很多從急診、病房打電話要訂床位,在人力緊縮的情況下,一方面要處理病人的病況,另一方面還要調整床位,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面對一個未知的新興傳染病,在不熟悉疾病特性的狀況下,對自己來說是很難得的寶貴經驗。當時為了進病房看病人,第一次穿上隔離裝備(俗稱兔寶寶裝),把自己包到密不透風,進去不到10 分鐘已經滿頭大汗,連裡面的面罩也充滿霧氣,病房內也因為感控規定而只有電風扇,不論是醫護人員或者是病人都辛苦,病人的身體不適與對COVID-19 的恐懼,讓我在面對確診病人時要更有耐心與同理心。

疫情結束後原本以為可以稍微平靜一點,但沒想到的是隨著疫情的結束,其他科別的病人也大量湧入醫院就醫,在人力本來就緊張的情況下,造成急診壅塞及病房的減縮床位,真的是雪上加霜。醫院為了緩解急診的壅塞情形,也為了減緩急診室留觀區的壓力,設立急診後送病房,剛巧我可以支援,於是,在一個同時有各種內外科病人的急診後送病房,待學習事項翻倍,隨之而來的挑戰也翻倍,但也是讓自己能夠充分學習與歷練的機會。

如今專科護理師訓練結束了,今年準備考試,期許自己能夠順利考上專科護理師執照,並且勝任這個職務,使自己的護理職涯更充實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