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奕倫 大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我是雲林西螺出生的小孩,成長於慈濟的大家庭,從社區兒童成長班、慈少到慈青,一路在慈濟人文中學習成長。到花蓮就讀慈濟科技大學(現為慈濟大學),是四技護理系的第一屆學生,畢業後回到南部,來到大林慈濟醫院服務,至今邁入第七年,前五年在腫瘤科病房,近兩年則在內科加護病房服務。
回想在腫瘤科病房的日子,與許多病人建立了好感情。特別記得一位同樣是雲林人的五十多歲大哥。大哥性格豪爽、熱情好客,只要住院接受化療時,上夜班的我們總能嘗到他帶來的愛心晚餐與宵夜。而且他的工作地點很特別,在台西五條港安西府,所以他常邀我們到廟裡聊天喝茶。有一年農曆新年期間,我特地前往拜訪,想給他一個驚喜,當他看到我時,立刻放下手邊工作,熱情地帶我參拜,並介紹廟宇歷史,還親自為我求了一個平安符。那年,我過了一個特別又溫暖的春節。
然而,好景不常,大哥的病情惡化,最終仍走向生命終點。當我們聯繫家屬時,才發現他的家庭關係並不融洽,難怪他住院都是一個人前來,對家人的事隻字未提。原來他用外在的豪爽掩蓋了內心的孤單,這讓我深刻反思,在護理工作中,我們是否能再多做一些,為病人提供身心靈的全人照護。
五年後,我決定挑戰自我,參加為期三個月的急重症訓練,轉調至內科加護病房。這裡節奏緊湊、壓力龐大,病人病情瞬息萬變,必須具備高度的警覺性與判斷力。每天從觀察生命徵象、藥物處置、處理侵入性管路、急救支援,到與醫師與家屬的溝通,每一刻都是挑戰,我們時常在與時間賽跑,搶救一條條寶貴生命。
雖然這段歷程充滿壓力與疲憊,甚至會懷疑自己,但每當病人脫離危險或家屬露出感激的神情,我都重新找到那分熱忱與護理工作價值。
內科加護病房的工作讓我培養更細緻的觀察力與穩定的應變能力,也鍛鍊了堅韌的心理素質。最重要的是,我學會如何在危急之中保有溫度,成為病人與家屬堅強的依靠。加護病房是技術的戰場,更是人性發光的地方,我很驕傲,能站在守護生命的第一線。
在現今的醫療環境中,我常常提醒自己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學習──學習珍惜時間、善用時間;學習看見病房的實體空間與內心空間,甚至是更大的宇宙觀;也學習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如何用心付出,從而得到歡喜。
除了臨床工作,我也努力經營「斜槓人生」──我的音樂夢。大學期間,除了參與慈青社,我也加入人文室謝麗華主任帶領的親善大使團隊,曾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等地參與志工與人文交流活動。閒暇之餘,我與熱愛音樂的同學們組成「O 樂團」,擔任主唱,從校內社團活動唱到花蓮東大門夜市與臺東大學,留下許多青春回憶。
畢業後,雖然大家各自奔赴人生舞臺,但我始終未放棄音樂夢。工作之餘,我常報名院內外歌唱比賽,曾獲得大林慈濟醫院歌唱比賽第三名,以及嘉義縣大林鎮「第二屆大林慢城之星」歌唱大賽第三名。2024 年護師節活動時,我受邀上臺演唱,為讓表演更豐富,我邀請兩位院內同仁與大學時期的鼓手好友組成「護港少年協會」樂團,帶來一場難忘的演出。之後也受邀在院內忘年會及即將到來的院慶活動中表演。雖然臨床工作繁忙,但與夥伴們在練習與演出中釋放壓力、找到快樂,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成就,也是最棒的療癒。
我曾在病房唱歌給臥床的阿公阿嬤聽,看著他們露出笑容,暫時忘卻病痛,我想,這就是我的「音樂療法」吧。
護理工作雖辛苦,但也因為這些人與人的互動連繫,使生命更有厚度;而音樂,則讓我在忙碌中找到自我,療癒他人。身為一位護理師,我感到無比榮幸,能在人生的不同舞臺上,用專業守護生命,用音樂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