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獨當一面 晚一個月又何妨《志為護理》22卷4期

文、圖/郭嘉修 大林慈濟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回想國三那時的我,胸無大志,每天就是吃飯、睡覺、去學校玩,下課就跟同學去網咖,完全就是「活在當下」。直到某天敏惠護專來學校招生說明,回家跟家人分享這個訊息後,家人覺得「護理師」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我本身有氣喘,基本上急診就像家裡的後花園一樣天天跑,為了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還有如何自我照護,所以毅然決然地踏入護理這條路。

進了護專,五年懵懵懂懂的也就過了,到了全年實習,每一站實習都過得還算順遂,一直沒決定自己適合的科別,但自己不習慣跟家屬溝通,直到選習到外科加護病房實習,見識到各種外傷和內外科的急重症病人,還有一般大眾以為萬能的救命機器「葉老師」ECMO,學姊跟每站老師給我的評價都不差,我因此信心大增,甚至天真的以為自己就是適合吃這碗飯的人。

卻萬萬沒想到,鳳凰花開時,我要畢業進職場時,爆發了COVID-19(嚴重特殊性傳染肺炎)疫情,遙想當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我也只是個羽毛未豐的3 歲嬰孩。

全球疫情剛爆發的新聞報導陸續出現,當時我還在學校準備國考,加上臺灣初期確診人數沒那麼多,也就一直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歷經千辛萬苦考到護理師執照,很開心,終於拿到人生鐵飯碗的門票了!

順利踏進臨床成為護理新鮮人,但新冠疫情沒有停歇,中間歷經了幾次病毒株變異,也挺過單位好幾次的群聚確診風波,卻在疫情逐漸穩定時莫名其妙的確診了。

本身就有慢性的氣道阻塞疾病,在發現確診時,連走路都讓我喘到上氣不接下氣,家人也很擔心我的身體狀況。心想「也許天生骨骼精奇」,在隔離兩天後就又恢復一尾活龍的健康狀態。因為沒去過專責病房工作,無法想像待在那種環境,光是穿脫隔離衣就是一件麻煩事;但也不斷聽到同儕夥伴分享在專責病房的經歷。疫情對我來說,最大的體認就是護理師人力永遠不夠;單位原本就人力吃緊,只要有同事確診隔離不能來上班,大家就要彼此體諒互補。且身在接觸病人的第一線,我們永遠不確定下一個是否就輪到自己確診,回想疫情期間的工作狀態,大家都辛苦了!

雖然考取證照,進入臨床的第一個月還算得心應手,但其實可能只有護佐一半不到的能力而已。到了試用期第二個月,以前在學校所學的學理已不夠用,再加上疫情讓護理常規變得更複雜,就更手忙腳亂了。負責帶領我的是一位很好也很有責任心的學姊,但我常常跟不上學姊的步調,且因為接收的資訊量過於龐大,卻又礙於自尊心作祟,也不想讓學姊漏氣,一直不肯承認自己陷入瓶頸,導致我的進度一直停滯不前。最終換了好幾位臨床教師,還是沒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在延宕了試用期一個月後,才終於上線獨當一面。

一晃眼,我已邁入臨床即將三年,每當質疑過自己是否不適合這份工作時,又會從病人及家屬那邊獲得肯定及成就感。記得今年農曆過年前有一位養殖場大哥因使用絞碎機不慎把手攪碎送來急診,經過整形外科手術後成功接回斷指,送來外科加護病房觀察。在我的班內,我發現大哥的手指有其中兩隻血液循環不佳、逐漸發紺,警覺狀況有異,立即連絡醫師,經過再次開刀復原狀況不錯,順利出院。大哥在出院後,送了好幾籃雞蛋給我。那時可是全臺灣缺蛋的時期啊!表示病人對我的照護很肯定,我很感動!

雖然在照護能力上還是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學習改進,且在時常經歷生死離別的環境,滿身的負能量,只要病人及家屬一點的肯定就足以為我帶來滿滿的動力繼續走下去。

感謝一路以來相伴的家人、朋友,還有學長姊的指導與支持,讓我逐漸成長茁壯。也期許未來自己能當一個將心比心的臨床教師,帶領學弟妹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