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怡婷 臺中慈濟醫院8B 病房護理長
學生時期有社會教育課程,參加過公益活動、街頭募捐發票、到安養院關心爺爺奶奶,但只是跟著做,心裡沒有什麼感動。小時候也常跟著媽媽看「大愛劇場」,但就像在看別人家的故事,沒什麼切身感。那時候對於慈濟的唯一印象就是──災後會有一群人出現,關心受難的民眾。
高中時期就讀的是幼保科,學習對待小朋友要有耐心,但父親生病住院期間看著照護父親的護理師,覺得護理工作很專業,很吸引我,於是大學選擇就讀護理系,在最後一哩實習,我與同學選擇了臺中慈濟醫院,一走進醫院大門,就看到慈濟志工們親切的笑容,熱心的協助,內心感到溫暖。這是我自己與慈濟的初次接觸。
第一次被安排參加「志工早會」的時候,心裡的想法只有「太早起、好想睡」,無法理解消化早會時上人及精舍師父的開示。但是這幾年下來,覺得志工早會是一段心靈淨化的時間,是一段讓我反思的時間;我懂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生活,也希望趁我有能力的時候,多幫助更多的人。
梨山義診,是我參加過最特別的活動。平常到社區義診可能不到半天的時間,到梨山義診需要兩天一夜,跟著中醫師到梨山山區進行義診,因為在山上,年長者不方便外出就醫,就期待著每個月的梨山義診,可以讓醫師調理身體。山上的居民們看到我們到來,展現的真不是一般的熱情,總是有吃不完的水果,感恩我們願意花時間上山一趟,讓他們的健康有所依靠。而我也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
而第一次參加慈濟的歲末祝福活動,內心非常震撼!場面氣派莊嚴,而且我第一次見到上人本尊從面前經過,一股感動湧上心頭。整場歲末祝福回顧著慈濟一年來的足跡,真的很感動,也感受到大愛的力量。之後每一年我都會報名參加歲末祝福,更擔任手語演繹人員上臺表演,把我的感動化為行動,傳達給上人。
還沒接觸慈濟之前,我覺得我的付出應該要有相對的回報,有時候也會抱怨「為什麼總是我?」會去計較誰做得多、誰做得少。但是接觸慈濟人文之後,對待他人變得以和為貴,學會不計較,學會感恩。在照護病人的時候,也會更有同理心的去照顧他們,常常聽到家屬對我說:「謝謝妳,辛苦了。」我也學會對他們說:「辛苦了,感恩。」因為真正在病人身邊照顧二十四小時的是陪病者,他們晚上可能沒辦法安穩的睡覺,真正辛苦的是他們。有了同理心及感恩的心,對照護病人有很大的幫助,我不再經常抱怨,與病人相處也更融洽。
受過慈濟人文的薰陶,讓我在臨床工作處事更融洽,更能以病人或家人的角度去思考,了解他們焦慮的原因,體認他們因疾病受到的煎熬。
當上護理長之後,也希望能夠將慈濟人文對我的影響傳遞給單位的同仁。或許我現在所做與人們口中的大愛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每一天的小愛,一點一點的串連,最後將會成為心中的大愛,就如同靜思語「善解知足最大富,感恩包容最大福。」每一天都抱著感恩知足的心,就會愈來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