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品瑄 臺中慈濟醫院10B 病房護理師
就讀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三年級時,榮幸獲得一次到泰國交換學生的機會。當時跟著慈濟志工師姑、師伯們到泰國的郊區進行訪視關懷,三小時的路程顛簸又崎嶇。抵達目的地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名獨居且行動不便的婦女,床邊堆砌著許多的生活用品,活動空間就這一坪大小,而屋外的垃圾因未及時處理,果蠅四處飛。原來她天生雙腳萎縮,無法行走,平日只能爬行移動,因此雙手及身軀有許多磨破的傷口。慈濟介入協助整理她的家園,並且製作一些簡易的行動工具,加上定期至家中替她沐浴及打掃,讓陽光照亮了她的世界,擁有了對生活的希望。此次親身經歷讓我大感震撼,慈濟人就是這樣不辭辛苦的走進了需要幫助的貧病人家裡,不畏髒亂的動手提供照護和協助,付出了還要向受助者說感恩。這應該就是慈濟的人文精神吧。
床邊說自己的故事 同理病人心
畢業後來到臺中慈濟醫院外科病房服務,大部分病人都是手術後住院幾天就會出院,但還是會遇到一些反覆住院的病人,因為出院又入院、病情反覆,有些病人的情緒也因此起伏不定。
那天有位肝癌病人就因疼痛而情緒不穩,講著話就激動起來,然後抱怨我們這些護理人員無法理解他的苦痛。當時我先安撫他的情緒,然後坐在他床邊,跟他說起了我「當年」的故事,才讓他的心情平靜了下來。
雖然我年紀不大,也是有故事的人!我跟他說的是我當初選擇成為護理師背後的原因。
因為我一出生時,唇部有血管瘤,父母帶著我走遍全臺灣各大醫院求醫,所以我經歷了多次大小手術,也曾進過加護病房,在這些治療的日子裡,小小年紀的我受了不少皮肉苦、傷口換藥的各種疼痛,醫療人員細心的照護、真心的對待與關懷,溫暖了年幼的我,讓我心裡覺得沒那麼疼了,也立志成為像他們一樣溫暖的醫療人員。這段人生經歷也成為我護理中不可缺的養分,讓我更能去同理病人的苦痛。
臨床半年迎抗疫考驗 自己的心不要急
在臨床工作才半年,就遇到COVID-19 疫情爆發,工作的病房因此改為專責病房照顧COVID-19 確診患者。每天需面對從沒經歷過的挑戰,穿上隔離裝備時,感覺自己與世界隔離,在低視覺、聽覺、觸覺及低氧的情況下好幾個小時,隔離衣裡面的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加上萬一病人病情惡化,讓人措手不及,在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中,覺得一天比一天疲憊。
照顧確診病人的壓力已經在爆表邊緣,真不希望再碰上不配合的病人。誰知道專責隔離病房裡那位100 歲的奶奶總是要自己下床上廁所,病人跌倒是病房不希望發生的病人安全事件,而且老人家更不能跌倒,她在病房裡又沒有陪伴家屬,但奶奶總是不聽勸,偷偷下床,讓我們覺得相當頭痛。
後來我問奶奶到底為什麼這麼堅持要自己下床去上廁所?才知道奶奶是覺得我們已經很辛苦了,不想麻煩我們,對我們很抱歉……她說著說著落下了眼淚。此時我才驚覺,疫情這段期間,我努力照顧想讓病人早日康復解隔,但卻忽略了確診病人也可能很孤獨,很有壓力。我在照護時,應該也提醒自己放慢下來,傾聽病人的心聲。
死亡很近的恐慌 走過疫情感謝病人
在專責病房的這些日子,讓我覺得原來死亡離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近,誰能想到確診後的併發症來得又快又嚴重,往往下一秒就是需要面臨生死的緊要關頭。一開始對於經驗不足的我來說,簡直是場巨大的惡夢!面對緊急狀況的發生,我總是匆匆忙忙,不會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只能依靠著學長、學姊們的引導及幫助,每天只能期盼著這些情況不要再上演。
幸好新冠肺炎疫情告一段落,我在最艱難的醫療環境中累積自己的臨床實力。感謝學姊及學長的帶領及指導,我也能獨當一面了。
記得大學時的第一堂解剖課,老師的叮嚀:「要感謝每一位大體老師及日後在臨床會遇到的病人,因為他們都在用生命教導你們。」這段話烙印在我的心底。感謝在慈濟環境裡的每一次活動經驗,感謝遇到的每個人,尤其是我照護過的病人,您們都是我的人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