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病人的身心安寧《志為護理》23卷6期

文/沈雅琳 台北慈濟醫院9B 病房護理長

看著新進護理人員帶著滿腔熱情投入護理工作,我不禁想起自己剛入職的那些日子。那時面對癌症病人,我既興奮又恐懼;興奮的是,我終於可以將所學運用在臨床實務;恐懼的是,擔心自己無法給病人最好的照顧。初入臨床因深感能力不足而不斷學習,工作滿三年時,報名參加臺灣腫瘤護理學會課程,學習腫瘤護理照護,不僅接觸到最新的腫瘤照護知識與實證研究,還了解了如何應對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層面的複雜需求,也包括安寧療護的概念與照護措施。這段學習經歷讓我體會到,護理不僅是執行醫囑或技術操作,更是一門需要共情理解的藝術。自此之後,我逐漸學會傾聽患者的聲音,尤其在與末期癌症患者及家屬互動時,我懂得了如何以同理心和專業性兼備的方式,陪伴他們度過最艱難的時光。

「癌症」這兩個字彷彿是一道無形的牆,將病人與家人隔絕在一個孤獨的小島上。當醫生宣判「癌症」二字時,病人的世界彷彿瞬間崩塌。恐懼、無助、絕望等情緒如潮水般湧來,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質疑生命的意義。家屬們的心中更是五味雜陳。他們看著親人飽受病痛折磨卻無能為力,那種無力感令人窒息。他們擔心親人的病情,擔心治療的費用,擔心家庭的未來。在醫院的病房裡,我們常常能看到家屬們紅腫的眼睛,憔悴的面容,他們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醫師的身上,期盼著一個奇蹟。

記得有一位50 歲病人,接受口腔癌手術後,因為面容的改變,他整日沉默寡言,把自己關在黑暗的病房裡暗自流淚。他的妻子非常著急,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先生走過低潮,而我們每天陪他,首先從換藥開始,一起觀察補皮手術傷口,再到拿著鏡子一步一步教導清潔口腔,慢慢地引導讓他對面貌不再感焦慮。病人看著妻子憔悴的面容,終於慢慢接受別人的關心,有一天他說:「老婆,謝謝妳!」聽到他對妻子道出感謝,深深地打動了我。

我們病房還有一位源叔,口腔癌末期,頸部、臉部水腫,右眼腫脹,右耳聽不清,那天突然意識改變、呼吸困難而接受急救及氣管內管插入。因為事發突然,病情直轉直下,主治醫師緊急召開跨團隊領域會議以及家庭會議,經病人及家屬同意選擇接受安寧緩和照護,轉入住心蓮病房。在心蓮病房團隊照護之下,了解源叔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他想回到最熟悉的家,與自己最愛的小孩、妻子過年圍爐。

然因,源叔的病情已惡化到完全無法脫離儀器也不適合接送離院返家,於是心蓮團隊和我們病房團隊一起想辦法,最後決定在心蓮病房相聚圍爐;除了用餐、談心,也安排了洗腳禮的儀式,讓源叔的孩子透過洗腳禮對父親盡孝,家人間道謝、道愛。其實源叔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小女兒牙牙,因為她罹患罕見疾病且心智年齡很小,從小都是源叔在照顧。

這天的圍爐,是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完成,也感謝志工協助,而心理師則挑選一篇有趣的繪本故事說給牙牙聽,還帶她玩躲貓貓的遊戲,大家假裝看不到牙牙,櫃子、沙發底下四處找她,而牙牙躲在桌子底下看著大家找不到她而大笑起來,歡快的笑聲渲染整個病房,故事希望教會牙牙「爸爸只是躲起來,所以我看不到他,但是他可以看到我!」

源叔的生命最後幾天,我們每天都會陪伴在他身邊,握著他的手,輕聲唱著他喜歡的歌。當他安詳地閉上眼睛的那一刻,我感到無比的悲傷,但也為他生命圓滿而感到欣慰。

雖然在9B 耳鼻喉科病房服務,但我們同樣具備安寧緩和照護能力。安寧照護不僅是延長生命,更是讓生命更有品質。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能夠陪伴患者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我感到無比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