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美玲 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護理長
臨床照護中,護理師是與病人接觸最頻繁的醫療專業人員,負責即時回應病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當病人出現疼痛或不適時,護理師除了依循藥物治療方案外,亦需全面評估影響病人舒適度的潛在因素,如心理壓力、環境影響或生活習慣。在這樣的情境下,部分護理師也學習輔助療法(Complementary Therapy)來提升病人舒適感,進一步改善症狀。
安寧病房護理師積極學習輔助療法,將其應用於臨床實踐。這些技術不僅有助於病人症狀緩解,也讓護理師在助人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並增強護理專業的自主性與影響力。
精油按摩:促進腸道蠕動
97 歲的鄭爺爺因尿道感染併發急性腎衰竭入住加護病房。由於高齡且病況嚴重,他在清醒時曾交代家屬:「我有一天希望能夠好好走,不要像你媽媽那樣臥床6 年,這是折磨受苦的。」兒女尊重其意願,於是轉入心蓮病房接受緩和醫療照護。
入院評估時,腹部X 光顯示其腸道嚴重脹氣,幾乎如同懷胎十月,且沒有腸蠕動,使用促排便藥物仍無明顯效果。護理師使用杜松、胡椒、薄荷、茴香精油,以基礎油調配後,在鄭爺爺的腹部進行輕柔按摩。兩小時後,他順利排出大量黃泥狀糞便及氣體,腹部變得柔軟許多。他興奮地說:「好爽快!能好好休息了。」主責護理師分享:「看到爺爺的腹部鼓脹,感到非常心疼,因此與芳療老師討論,使用精油配方進行嘗試。當天晚上他順利解了三次大便,有如阿公說的,我也感到好爽!」隨著病人的舒適感提升,護理師深刻體會輔助療法在獨立性護理實務中的價值。
音樂療法:喚起情感交流
音樂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能觸動人心,影響情緒與身心平衡。研究顯示,柔和的音樂能降低焦慮,促進前額葉皮質活化,從而減少壓力反應,提升整體舒適度。在心蓮病房,每週一下午「音樂時光」,成為病人與家屬共享的溫馨時刻。音樂志工大緯輕撫琴鍵,彈奏長輩熟悉的老歌、慈濟歌曲、古典樂章,甚至即興演奏客家歌謠。這些旋律如同情感的絲線,串聯起病人與家屬的許多連結。
陳大哥是50 歲的肝癌病人,長年在外不顧家庭,凡事皆由妻子獨自承擔。在音樂時光中,他靜靜聽大家唱著〈妻後〉,歌詞中有著身為一位妻子的心聲。他眼眶泛淚,緊握妻子的手,哽咽地說:「感謝妳無怨無悔地為這個家付出,我虧欠妳太多了。」隨著音符流淌,深藏的情感也自然流露,向妻子表達多年深藏的歉意,夫妻間多年的心結在此時化解開來。護理師觀察到,利用音樂的催化,加上適當的引導,可促進病人及家屬表達內心情感,減少彼此的遺憾,心裡肯定自己「還好我有帶他們出來唱歌」。
正念療法:自利利他的護理實踐
心蓮病房的團隊成員,包括癌症關懷志工,約七成接受過正念(Mindfulness)訓練。正念的核心在於專注當下、提升自我覺察,並以慈悲心對待自身與他人。護理師分享:「學習正念後,我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力提高了。當感受到壓力或憤怒時,我會提醒自己深呼吸,調整情緒再次出發。」
護理師回憶,面對病人的痛苦常感到無力,幸好學會用慈心祝福病人。有一次帶著病人的17 歲女兒坐在床邊,先引導她用呼吸靜心,接著專注於一筆一畫描繪觀音,完成後寫上祝福,念給母親聽,躺在床上的母親輕輕地撫摸女兒的臉頰,護理師說:「我感覺時間在此時凍結,這畫面好美。在這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女兒也不再焦躁不安,學習陪伴媽媽。這經驗體會正念的力量,不僅幫助了病人與家屬,也讓我自身獲得情緒上的穩定與支持。」
輔助療法的學習與應用,使護理人員在提供專業照護的同時,也能夠滋養自己的內在力量,維持整體健康。這樣的歷程,不僅提升病人的舒適度與生活品質,讓護理更加多樣貌,也彰顯了獨立性護理的專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