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芳瑜 花蓮慈濟醫院二八西病房護理師
一般人聽到「護理師」,大多覺得這份工作不就是發發藥、寫寫紀錄,是份很輕鬆的工作,哪有什麼難?等我踏入臨床工作後,可以篤定的告訴大家,其實護理工作一點都不容易!護理師必須十項全能,工作業務更是包山包海,沒有強健的體魄、矯健的步伐、無盡的耐心,無法勝任這份偉大且充滿挑戰的工作。
當初想學護理,是因為家中爺爺奶奶,想要學習老人照護技巧及健康相關知識,將來家人年老或生病時,可以發揮一技之長,讓他們得到專業的照護,恢復健康。成長過程中看過的醫療類電視節目,畫面中總是醫師在忙進忙出,一下開刀一下查房,護理師多半是站在醫師旁邊的次要角色,讓我以為護理師其實沒有什麼很難的專業需要學習。直到念書時,才發現護理領域的專業度,不管是醫學、護理學、藥學、營養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等都需要了解,在每個熬夜苦讀的夜晚,心裡都咬著牙問:「到底是誰說讀護理很輕鬆!」實習期間看著學長姊熟練運用所學,從容不迫的完成多位病人照護,除了崇拜佩服之外,更燃起自己想要挑戰的心,期許自己像學長姊們那樣厲害!
終於畢業進入醫院工作,熱情的心充滿期待,但是隨著病人們一次次催促,詢問我手機操作、電視壞掉、冷氣太冷、棉被不夠、發藥太慢、換藥太久等等瑣碎事項,加上學校所學與臨床實際運用的差距,再看見自己與學長姊的實力懸殊,徹底打擊我這個社會新鮮人,好幾度想放棄。幸好,也這樣一天一天變得熟練,成為單位的中堅份子。
照顧高齡、肌肉力量不足的病人時,總會下意識認為他們很脆弱,為避免跌倒發生,且夜班人力不足又無照顧者陪伴的情況下,大多直接限制其活動,甚至需要使用約束,使其無法下床,導致病人覺得自己處處受限制,活動力下降,肌力甚至惡化;明明他們需要的是多活動增加肌肉力量,但我在臨床上卻不得不使用約束的方式。
為了找到解決方法,我查找文獻,與學長姊們討論,發現只要在病人入院時先全面評估他的日常生活能力、家屬或照顧者的照護能力,接著從入院就開始衛教,教導居家照護方法,讓家屬或照顧者在醫院就參與學習照顧病人的技巧,陪伴復健,出院返家後就能夠更快上手照護病人,對病人的康復也有幫助。
與各班護理師及跨團隊成員合作,盡早發現病人的照護需求,盡快計畫相關照護措施、安排復健等,讓病人在白天人力足夠情況下多練習運動、多下床走動,培養肌肉力量,盡快恢復肌力,愈早能在夜班護理師視線範圍內活動,提升活動自由,也就愈不需要被約束了。
我的心得是,不要因為遇到的問題就逃避,或是自己在角落裡想破腦袋。身旁的工作夥伴可以一起想辦法,問題就能好好解決。護理師是病人與醫療團隊溝通的橋梁,這座橋看似不起眼,實際上卻是很重要的職位。
看見病人在整個跨職域團隊的共同照護下從虛弱疲倦變得精神抖擻,從四肢無力只能躺床變成可以坐、可以站、甚至是下床行走,恢復健康,當他們笑著出院跟我道別,言語間滿滿的感謝,頓時覺得工作上的疲累、辛苦換來的成果是很有價值的,自己的付出有很好的回報。或許我還是有當護理師的天分,那被消磨的熱忱又重新燃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