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來臺灣成為護理師《志為護理》23卷4期

文/張雪霓 大林慈濟醫院11B 病房護理師 圖/許玉珍

其實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護理師,因為在馬來西亞的成長過程中,我沒有接觸過任何醫療相關的事情,身邊認識的人也沒有從事相關行業。所以,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成為護理師,而且還跨海來到臺灣工作,真是不可思議。

我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一個小康家庭,家中除了爸媽還有兩位妹妹,身為家中老大,我一直想減輕家庭負擔,一心想趕快出社會賺錢。從15 歲開始我就半工半讀,直到18 歲畢業。期間我換了幾份工作,幸運的是,每次工作的老闆都對我很好。當時我對大學沒有太多想法,所以畢業後就在五金行工作到20 歲。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在讀大學,我也滿羨慕的,想知道大學生活是什麼樣子,但不知道該讀什麼科系,也不清楚自己有什麼長處,甚至不清楚讀了大學後能做什麼。後來我說服自己,船到橋頭自然直,命運自有安排。那時候,我的工作環境非常好,大家都像家人一樣。隨著年齡增長,我有時也想嘗試不同的工作,但又不敢踏出舒適圈,怕自己無法適應。直到有一天,老闆娘問我要不要嘗試讀護理學校,畢業後可以從事護理人員或照服員,因為她了解到目前護理人員需求很大,這是一個穩定的職業。她非常認真,還親自到吉隆坡的醫院了解護理的工作範疇及如何就讀護理學校,讓我大受感動,至今仍記憶猶新。

在確定是否從事護理工作的過程中,我內心掙扎了很久,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麼專業的工作。尤其是我在中學讀的是文科班,對化學、物理、生物一無所知。後來在老闆娘的鼓勵下,我參加了慈濟科技大學的招生說明會,決定來臺灣一試。

經過與家人的討論,我最終申請了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並且成功獲得錄取。那時我下定決心,畢竟這關係到很多層面的問題,如經濟和時間。在臺灣求學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我遇到了很多幫助我的朋友,並且多次獲得獎勵金解決了我的生活費問題。

讀護理後,我發現人體的複雜性和疾病的折磨讓我學會了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人。畢業後,我來到大林慈濟醫院工作,剛入職時非常緊張,由於疫情關係,我的實習經驗有限,導致工作起來非常不熟練,內心感到挫折和壓力。而且,對於一個僑生來說,語言溝通也是一大挑戰,尤其是與老年病人和家屬用臺語交流時,我常常聽不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適應了工作環境,並且學會了如何調整自己的步調。雖然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挫折,幸好有護理長和學姊們的鼓勵,護理長告訴我,護理是一個需要高抗壓性的工作,大家都是在過程中學習和成長,不要懷疑自己,要相信自己有無限的可能。

轉眼工作一年多了,自己從學妹變成別人口中的學姊,也能慢慢在臨床上獲得一些成就感,像是得到病人或是家屬衷心的感謝。說實話,其實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進步,有時好像又在原地踏步,但最近和自己說「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是必經過程。至少從什麼都不懂到現在會給自己訂下目標,設定事情完成的時間點,也能夠從被協助到去協助別人。

接下來,希望在工作和生活都能獲得平衡,當然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風順或是輕輕鬆鬆。病人的健康,是最好的回報,能帶給我繼續堅持的力量。雖然目前狀況處於「中間值」的階段,對未來的自己說:「繼續努力加油!」